经文:申1:17;雅2:9
犯罪后人的特点就是常按着外貌待人,但经上教导我们不可按着外貌待人。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不可按着外貌待人》。
一、经上关于不可按外貌待人的教训
1.审判时不可看人的外貌:(申命记1:16-17)“当时,我嘱咐你们的审判官说:‘你们听讼,无论是弟兄彼此争讼,是与同居的外人争讼,都要按公义判断。审判的时候,不可看人的外貌;听讼不可分贵贱,不可惧怕人,因为审判是属乎 神的。若有难断的案件,可以呈到我这里,我就判断。’
这是摩西嘱咐审判官时所说的话:无论是弟兄之间彼此争讼,还是与同居的外人争讼,都要按公义判断,一视同仁。审判的时候,也不可看人的外貌;听讼不可分贵贱,不可惧怕人,因为审判是属乎神的。
(申命记16:18-20)“你要在耶和华-你 神所赐的各城里,按着各支派设立审判官和官长。他们必按公义的审判判断百姓。不可屈枉正直;不可看人的外貌。也不可受贿赂;因为贿赂能叫智慧人的眼变瞎了,又能颠倒义人的话。你要追求至公至义,好叫你存活,承受耶和华-你 神所赐你的地。
(申16:18-18:22)宣告了神在百姓中间所设立的四种权柄:审判官(16:18-17:13)、君王(17:14-20)、祭司(18:1-8)、先知(18:9-22)。神要借着这四种权柄,显明神才是一切权柄的源头;而神的权柄通行的地方,才是神的国度。神在百姓中设立的第一种权柄是“审判官”,(16:18-17:13是神关于审判官的心意。“审判官”就是法官,又译为“士师”(士2:16),遵照神的律法在地上执行司法、审判的权柄。“审判官”的职分是人所选举“设立”的,各城的“审判官”可能由本支派的长老担任(19:12),“官长”可能是审判官的助手。“各城”原文是“各城门”,地方法院在各城的城门口开庭。“公义”高于人类的理性。神的百姓若不“追求至公至义”,就不能长久地活在应许之中,也就不能“承受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三大节期在地上所表明的见证也会跟着停止。人若“追求至公至义”,首先就必须承认“至公至义”的标准是亘古不变的神,而不是朝三暮四的人。
神向审判官所要求的三项公义原则是:“不可屈枉正直”、“不可看人的外貌”、“不可收受贿赂”。人的法律制度,最多只能有表面的公义、程序的公义、妥协的公义。执行者常常是“看人的外貌”,不是谄媚有权有势者;就是以同情、宽容“弱势群体”为名,包容、鼓励神所憎恶的行为,结果都是“屈枉正直”,最终使整个社会陷入罪中。
2.不可按外貌断定是非:(约翰福音7:21-24)耶稣说:“我做了一件事,你们都以为希奇。摩西传割礼给你们(其实不是从摩西起的,乃是从祖先起的),因此你们也在安息日给人行割礼。人若在安息日受割礼,免得违背摩西的律法,我在安息日叫一个人全然好了,你们就向我生气吗?不可按外貌断定是非,总要按公平断定是非。”
这是指主耶稣数月前在耶路撒冷毕士大池旁,在安息日医治一个病了三十八年的人之事(5:1-18)。摩西律法规定所有男婴必须于出生的第八天行割礼(利12:3),即使该日为安息日亦不例外。行割礼的命令在摩西之前就已经赐给亚伯拉罕了(创17:10-13)。既然在安息日容许行割礼,免得违背摩西的律法,那么,叫人得痊愈、安息的医治,岂不更该容许在安息日进行吗?耶稣在安息日叫一个人全然好了,犹太人就向他生气。犹太教的领袖按照律法的字句断定祂不该在安息日医治人,相当于按外貌断定是非。摩西律法吩咐人不可按外貌判断(申1:16-17)。
3.神不以外貌取人:(加拉太书2:6-7)至于那些有名望的,不论他是何等人,都与我无干。 神不以外貌取人。那些有名望的,并没有加增我什么,反倒看见了主托我传福音给那未受割礼的人,正如托彼得传福音给那受割礼的人。
保罗对新约真理的认识,比在他之前作使徒的人还多,连彼得也承认保罗的著作中‘有些难明白的’(彼后3:16)。“何等”原文字义属那一等或那一类。“那些有名望的”指那些在耶路撒冷的教会领袖。“与我无干,”于我并无差别;指他们并没有给保罗什么贡献。“神不以外貌取人,”指神不偏待人,不偏好教会领袖。“外貌取人”抬起人的脸;“并没有加增我什么,”“加增”增添信息,向多方面安置,指他们既不曾教导保罗,也没有在保罗已认识的事上有何增补。保罗的蒙召和经历,完全是神的工作,并非人的作为。“托付”信任,信托,是当时大使受职时用的字。“那未受割礼的人”指外邦人。“那受割礼的人”指犹太人。“正如”表示保罗与彼得在传福音方面是同等地位。注意:保罗在提到彼得个人时,一向称呼他为‘矶法’,但在本节和第8节改称他为‘彼得’,这是因为彼得这名常用来代表主耶稣的十二个门徒。
4.不可按外貌断定是非:(雅各书2:1)我的弟兄们,你们信奉我们荣耀的主耶稣基督,便不可按着外貌待人。
雅各在这里劝基督徒,你若是信奉主耶稣基督的人,便不可按着外貌待人。非信徒按着外貌待人是常见的事:(约翰福音8:15)你们是以外貌判断人,我却不判断人。但基督徒不可这样。耶稣在地上的时候,“祂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祂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祂”(赛53:2),但祂却是“荣耀的主”。信徒在神面前都“穿着污秽的衣服”(赛64:6;亚3:3;林前1:26),但祂却没有嫌弃我们(5节;林前1:27-28)。因此,我们也“不可按着外貌待人”;在基督里并没有贫富、文化、种族、性别、地位、智力等“外貌”的区别,每个人来到神面前,都是根据自己与主耶稣的关系,“在此并不分希腊人、犹太人、受割礼的、未受割礼的,化外人、西古提人,为奴的、自主的,唯有基督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西3:11)。
二、按外貌待人便是犯罪
1.按外貌待人便是犯罪:(雅各书2:9)但你们若按外貌待人,便是犯罪,被律法定为犯法的。
我们“爱人如己”,是因为对方是“照着神形象被造的人”(3:9),而不是因为对方的外貌。“若按外貌待人,便是犯罪”,因为违反了“爱人如己”的律法。而违反律法中的任何一条,都是得罪神,相当于“犯了众条”(10节)。
2.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口:(哥林多后书5:12)我们不是向你们再举荐自己,乃是叫你们因我们有可夸之处,好对那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口的人,有言可答。
“我们不是向你们再举荐自己,”‘我们’指保罗和他的同工们;‘你们’指哥林多信徒;“举荐”原文字义“证明,站着表明;”保罗写这些话给他们的目的不是在叫他们尊崇自己,乃是叫他们能凭以分辨真假执事。“乃是叫你们因我们有可夸之处,”“可夸之处”夸口的机会,夸耀的根据;‘有可夸之处’指保罗等同工在属灵上的正确态度与造诣。“好对那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口的人,有言可答,”“外貌”容貌,脸面。那些假师傅所夸口的都是表面的东西,例如他们的容貌、荐信、金钱、名望等;他们所关注的,不是真实的和有深度的灵命与美德。保罗的意思是要哥林多信徒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夸口的事,藉此分辨真假。
“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口”在初期教会有,现今的教会依然存在。
3.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提摩太后书3:1-5)你该知道,末世必有危险的日子来到。因为那时,人要专顾自己,贪爱钱财,自夸,狂傲,谤讟,违背父母,忘恩负义,心不圣洁,无亲情,不解怨,好说谗言,不能自约,性情凶暴,不爱良善,卖主卖友,任意妄为,自高自大,爱宴乐,不爱 神,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这等人你要躲开。
这是保罗对属灵真儿子提摩太的提醒,“末世”是新约教会所处的世代(林前10:11),也就是从基督第一次降世到祂再来之间的时代(来9:26),又称为“末后的日子”(徒2:17)。“末世必有危险的日子来到。”并且会越来越糟(4:3-4),基督再来之前将达到高潮。“危险的日子”本来会使人深感沮丧,但却是信徒等候主的盼望和基督再来的确据(路21:28),因为这正是主所预言的(可13:22)。2-4节可译为“那时人会专爱自己,贪爱钱财,自夸,狂傲,毁谤,违背父母,忘恩负义,心不圣洁,没有亲情,抗拒和解,好说谗言,不能节制,性情凶暴,不爱良善,卖主卖友,任意妄为,自高自大,爱好宴乐,不爱神”(和合本修订版)。这份末世恶行的清单,证明现在已经是末世了。“专爱自己,贪爱钱财,自夸,狂傲”,这是假师傅的主要特征(提前6:4-10),本质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代替神。然而,具有2-4节这些恶行的人,竟然也能装出“敬虔的外貌”,甚至成为迷惑人的假师傅,这是因为“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利米书17:9)?”对于这些“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的背道者,保罗的吩咐既不是“温温和和地”(2:24)对待,也不是“用温柔劝戒”(2:25),而是“这等人你要躲开”。
因此,我们看一个人是否真信徒,也不要只看他“有敬虔的外貌,”而要看他是否有“敬虔的实意。”既“有敬虔的外貌,”也有“敬虔的实意”才是真门徒。若只“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那么他就是假信徒,我们就要躲开他。主耶稣也曾提醒我们“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马太福音7:21)。”主耶稣的意思是说只称呼耶稣是主的人,不一定是真信徒,“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是真信徒。因此我们不可按一个人有敬虔的外貌来断定人。
三、经上按外貌待人的案例
1.雅各爱拉结:(创世记29:15-23,25-28,30-31)拉班对雅各说:“你虽是我的骨肉,岂可白白地服侍我?请告诉我,你要什么为工价?”拉班有两个女儿,大的名叫利亚,小的名叫拉结。利亚的眼睛没有神气,拉结却生得美貌俊秀。雅各爱拉结,就说:“我愿为你小女儿拉结服侍你七年。”拉班说:“我把她给你,胜似给别人,你与我同住吧!”雅各就为拉结服侍了七年;他因为深爱拉结,就看这七年如同几天。雅各对拉班说:“日期已经满了,求你把我的妻子给我,我好与她同房。”拉班就摆设筵席,请齐了那地方的众人。到晚上,拉班将女儿利亚送来给雅各,雅各就与她同房。……到了早晨,雅各一看是利亚,就对拉班说:“你向我做的是什么事呢?我服侍你,不是为拉结吗?你为什么欺哄我呢?”拉班说:“大女儿还没有给人,先把小女儿给人,在我们这地方没有这规矩。你为这个满了七日,我就把那个也给你,你再为她服侍我七年。”雅各就如此行。满了利亚的七日,拉班便将女儿拉结给雅各为妻。……雅各也与拉结同房,并且爱拉结胜似爱利亚,于是又服侍了拉班七年。耶和华见利亚失宠(原文是被恨;下同),就使她生育,拉结却不生育。
雅各爱拉结胜似利亚,是因拉结生得美貌俊秀,利亚的眼睛没有神气。雅各为了得到拉结,甘愿服侍拉班七年。然而七年期满,拉班却先把嫁不出去的丑姑娘利亚给了雅各,看似人的诡诈,实则是因为利亚才是神给雅各预备的妻子。神恩待因外貌而失宠的利亚,使她生育,正是要对付“按外貌待人”(雅2:9)的雅各。利亚给雅各生了六个儿子,占雅各儿子总数的一半,就是说:以色列十二支派有一半从利亚而出,作为祭司的利未支派出自利亚,作为君王的犹大支派也出于利亚,从肉体说,基督也是从利亚出来的。利亚死在迦南地,得入列祖的坟墓,雅各年老的时候,终于认识利亚才是神给他预备的妻子,因此要求死后与利亚安葬在一起(创49:29-33)。
2.撒母耳以为以利押是神的受膏者:(撒母耳记上16:6-13)他们来的时候,撒母耳看见以利押,就心里说,耶和华的受膏者必定在他面前。耶和华却对撒母耳说:“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拣选他。因为,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耶西叫亚比拿达从撒母耳面前经过,撒母耳说:“耶和华也不拣选他。”耶西又叫沙玛从撒母耳面前经过,撒母耳说:“耶和华也不拣选他。”耶西叫他七个儿子都从撒母耳面前经过,撒母耳说:“这都不是耶和华所拣选的。”撒母耳对耶西说:“你的儿子都在这里吗?”他回答说:“还有个小的,现在放羊。”撒母耳对耶西说:“你打发人去叫他来;他若不来,我们必不坐席。”耶西就打发人去叫了他来。他面色光红,双目清秀,容貌俊美。耶和华说:“这就是他,你起来膏他。”撒母耳就用角里的膏油,在他诸兄中膏了他。从这日起,耶和华的灵就大大感动大卫。撒母耳起身回拉玛去了。
以利押是耶西的长子,外貌英俊,身材高大,与扫罗何其相似,是人心目中的王,无论是耶西甚至先知撒母耳,都看好以利押。因此撒母耳看见以利押,就以为他是“耶和华的受膏者。”然而耶和华不拣选他,且对撒母耳说:“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这是神拣选人的原则。人“所求所选的王”(12:13),看重的是外貌胜过众民(10:24);但神所拣选的王,看重的却是里面真实的顺服,神所看重的“内心”,是单单跟随神、顺服神的心。耶西叫他七个儿子都从撒母耳面前经过,但“这都不是耶和华所拣选的。”耶西想不可能是最小的儿子大卫,因此让他放羊去了。大卫是家中被轻看的小儿子,在哥哥面前甚至没有发言的资格(17:28),大卫“面色光红”,表示他还没有长胡子,只是个孩子,所以家中并不受重视,甚至没有被邀请参加平安祭的筵席。然而,察看人心的神却拣选了大卫,让撒母耳膏大卫作了以色列的君。大卫一生曾经三次受膏:第一次撒母耳在伯利恒膏他作神百姓的王(13节),第二次是犹大支派在希伯仑膏他“作犹大家的王”(撒下2:4),第三次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长老在希伯仑膏他“作以色列的王”(撒下5:3)。大卫一旦受膏,就有了王的身分,但必须等扫罗死后才能正式登上国位。
我们看到,人看人与神看人是何等的不同,人所弃绝的,却是神所看重的;人所看重的,却是神所弃绝的。事实证明,人所看的会错,但神看人不会错。
3.凭着外貌认过基督:(哥林多后书5:16)所以,我们从今以后,不凭着外貌认人了。虽然凭着外貌认过基督,如今却不再这样认他了。
保罗从前曾凭着外貌认过人,甚至凭着外貌认过基督,但如今却不再这样认他了。“基督的爱”(14节)不仅成为激励我们侍奉的动力,也改变了我们的眼光,使我们不再按照人的标准,凭外表来认人,以前认为重要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已无甚价值了(腓3:4-8)。“凭着外貌认过基督”指保罗悔改信主之前用人的标准来评断基督,根据外表把主耶稣看作假基督,自以为是向神发热心,却成了抵挡神的愚昧人。“如今却不再这样认他了”指保罗不再从人错误的观点来看基督,因为保罗已经知道主耶稣就是神所立的基督,也就是万人都当信而顺从的主。
4.重看富人轻看穷人:(雅各书2:2-4)若有一个人带着金戒指,穿着华美衣服,进你们的会堂去;又有一个穷人穿着肮脏衣服也进去;你们就重看那穿华美衣服的人,说:“请坐在这好位上”;又对那穷人说:“你站在那里”,或“坐在我脚凳下边。”这岂不是你们偏心待人,用恶意断定人吗?
“带着金戒指,穿华美衣服”的自然是富人,“会堂”是犹太人聚会的地方,此时散居各地的犹太基督徒还可以在犹太会堂里聚会。而“一个穷人穿着肮脏衣服也进去”,会堂的犹太人不一定都信主,富人通常受到热情款待,被安置在好位上;穷人则容易被轻视冷落,让他们“站在那里”或“坐在我脚凳下边。”。第4节可译为“这不是你们对人有歧视,成了心怀恶意的审判官吗”(新译本,英文ESV译本)。我们也许不会故意“按着外貌待人”(1节),但内心却常常不知不觉地“对人有歧视,成了心怀恶意的审判官”,取代了审判主的地位。当教会为了事工的方便,组成各种团契的时候,更要谨慎,不可脱离基督的身体。因为我们的肉体总是不愿意与“层次低”的贫穷的弟兄姊妹互为肢体,总是倾向于按照属世的标准来分门别类。
哥林多教会在举行爱筵的时候,分门别类,受到保罗严厉的责备:(哥林多前书11:19-21)在你们中间不免有分门结党的事,好叫那些有经验的人显明出来。你们聚会的时候,算不得吃主的晚餐;因为吃的时候,各人先吃自己的饭,甚至这个饥饿,那个酒醉。
“在你们中间不免有分门结党的事,”哥林多教会分门结党,先以不同的领袖而分(参林前1:12),后以贫富阶层而分(参21节)。“好叫那些经验的人显明出来,”‘经验的人’原文指被试验过的人,或被称赞的人。当教会里面有分门结党的情形发生时,那些真心爱主、不肯与人附和的人,在这种你争我斗的情况中就被显明出来;因此,分门结党的事,对信徒而言,乃是一种的试验或考验,要验出我们实际的属灵状况。‘主的晚餐’又称主的筵席(林前10:21),现代基督徒多称作擘饼聚会或圣餐,其实教会初期的‘主的晚餐’,尚包括爱筵(参彼后2:13;犹12)在内。主的筵席,重在交通于基督的血和身体(参林前10:16-17),藉此我们得着享受;主的晚餐,则重在记念主(参24-25节),藉此让主得着享受。新约的记载显示,初期教会常聚集一起交通,用餐,餐后一同擘饼记念主(参徒2:46),他们称这种在擘饼聚会之前的聚餐为爱筵。之后不久,各地教会将爱筵与擘饼聚会合并举行,而将它合称为‘主的晚餐’(参20节),又称‘主的筵席’(参林前10:21)。最后,爱筵逐渐消失,只剩下擘饼聚会(又称圣餐)了。“因为吃的时候,各人先吃自己的饭,”‘吃的时候’是指吃爱筵的时候,而不是指擘饼聚会;‘各人先吃自己的饭’是指在聚会场所内分成不同的群体或个人,各自吃喝,完全漠视其它群体和信徒的存在,以致完全失去了爱筵的意义。“甚至这个饥饿,那个酒醉,”因为有的个人或群体较为贫穷,所以他们没有什么食物。
结语:旧约时,神藉着摩西教导审判官审判时不可看人的外貌;新约时耶稣教导信徒不可按外貌断定是非。使徒教导我们不可按外貌待人,否则便是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