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常常往返于讲台与教室之间的牧者,我时常思考如何让永恒真理照进当代中国信徒的日常生活。读了余华的佳作——被誉为他所有作品中最荒诞又最现实的一本——《偶然事件》,偶有所得。
余华在《偶然事件》这篇短篇小说中,通过一起由身份错位引发的连锁反应,探讨了命运的偶然性与人性的复杂纠葛。小说开篇发生在“峡谷酒吧”,一起突发杀人事件后,警方介入调查,却在归还身份证时阴差阳错地调换了两位在场者——陈河与江飘的证件。这一偶然的失误成为后续情节的导火索。拿错身份证的两人开始通信。陈河是一名因怀疑妻子出轨而陷入痛苦的丈夫,江飘则是惯于与有夫之妇偷情的情场老手。随着信件交流的深入,两人逐渐发现彼此生活的关联:江飘的偷情对象竟是陈河的妻子。这种身份的错位与真相的揭露,将矛盾推向高潮。最终,陈河与江飘约定在“峡谷酒吧”见面。这场会面并未化解冲突,反而再次引发暴力事件——酒吧内发生了第二起杀人案。故事以血腥的结局收场,暗示命运的偶然性如何将个体的选择推向无法逆转的悲剧。小说紧紧围绕陈河与江飘的书信往来、身份揭露以及最终的凶杀事件展开。在这一过程中,余华通过精巧的叙事结构、冷峻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不可抗拒性。
这部看似描写命运无常的小说,实则是面照妖镜,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焦虑与盼望。今天,就让我们提着信仰的灯笼,带着中华文化的锦囊,一同走进这个充满启示的文学世界。
一、命运拼图:当“碰巧”遇见“天意”
记得去年探访教会一姊妹时,她流着泪说:“牧师,我总觉得自己的人生像被撕碎的拼图。”这句话让我想到《偶然事件》里那个被各种意外推着走的主人公。他像掉进湍急河流的落叶,每次以为抓住了岸边芦苇,转眼又被新的浪头卷走。这种无力感,是否也常在我们祷告时浮现?
圣经中约瑟的经历给了我们重要启示。那个被哥哥们扔进坑里的少年,被卖为奴的冤屈、被主母诬陷的绝望,竟成为二十年后拯救全族的伏笔。就像我们小时候玩万花筒,转动的碎片最终会拼成美丽的图案。过去的每一个“偶然”,都像是上帝手中的马赛克瓷砖,正在拼贴永恒的画卷。
《增广贤文》有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尽人事听天命”,与耶稣所讲“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形成奇妙共鸣。就像农民春耕时不知秋收如何,却依然按时播种。
二、伤口开出的花朵:苦难中的重生奥秘
神学院的一位青年弟兄曾问我:“为什么好人要受苦?”苦难是我们难以解答的奥秘。余华的整本小说也在探讨这个问题。主人公经历的背叛、误解、失去,像一把把盐撒在伤口上,令他不断经受折磨。小说中有个最为暗黑残酷的悲剧场景:当主人公面对伤害自己的人时,选择了暴力复仇。余华通过笔下的人物暴力的复现(酒吧凶杀案的重演),凸显了人性中缺乏和解的可能。
然而,圣经中对这个问题有另一种解读。主耶稣在S字J上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最深的黑夜孕育着复活晨光。耶稣基督教导我们要在伤痛中学会宽恕,恰似约伯在炉灰中说:“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
记得母亲常说“吃亏是福”,这朴素的民间智慧与圣经“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遥相呼应,就像茶树要经过霜冻才能酝酿花的清香,更看见基督“要爱你们的仇敌”的超越性呼召。
三、寻找回家的路:在碎片化时代重建信仰坐标
地铁里人人低头刷手机的场景,常让我想起余华描写的现代人精神荒原。主人公在都市丛林中的迷失,恰似先知约拿逃往他施时的漂泊。但小说中反复出现的童年回忆片段,像暗夜中的萤火虫,指引着归家的方向。这让我想起陶渊明“归去来兮”的呼唤,更听见耶稣“我就是道路”的应许。
合上书页时,余华在书中的一句话始终回荡在我的耳际:“世界出现的一切偶然因素,都有着必然的前提。”余华用文学显微镜放大的,正是每个信徒日常经历的灵性挣扎——在“996”加班时如何持守安息日精神?在遭遇不公时怎样实践爱人如己?
亲爱的弟兄姊妹,下次当你在地铁坐过站、外卖送错餐、计划被打乱时,不妨想想那位使约瑟的坎坷成为祝福的上帝,同样在经营着你人生的每个“意外”。让我们像《诗篇》作者那样说:“我终身的事在你手中。”又像苏轼在《定风波》中吟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或许就是当代中国基督徒的独特使命:在快餐店读经,用微信转发祷告事项,在传统文化与基督教信仰的交汇处,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道成肉身”故事。
(作者系河南省基督教两会办公室主任、河南神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