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至高权柄——从风浪之危到灵魂之安
2025-06-26  

 

经文:列王记上十九 1-4,(5-7),8-15上;诗篇二十二19-28;加拉太书三 23-29,路加福音八26-39

引言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暴似乎总是不期而至。有时是外在的狂风骤雨,让我们的生活陷入混乱;有时是内心的惊涛骇浪,使我们的灵魂不得安宁。这些“风暴”常常让我们感到无助和绝望,就像置身于茫茫大海中,随时可能被吞噬。今天,我们要从路8:24 – 39节为主讲经文中,看到一位拥有至高权柄的救主——耶稣,祂如何在自然风暴与灵界风暴中彰显大能,又如何呼召我们回应祂的权柄。

一、自然风暴中的呼求与权柄   路八24—25

(一)突如其来的危机

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加利利海是犹太百姓生活与信仰的重要场所。水域长约21公里、宽约13公里,四周环山,易形成局部强对流天气。耶稣和门徒传道时,乘船渡海是连接加利利北岸迦百农与南岸伯赛大、提比哩亚等地的必经之路。《路加福音》记载,此时耶稣因医治瘫子、呼召利未等声名远扬,门徒见证神迹,对耶稣身份有朦胧认知,但未完全领悟其神性本质。

经文所描述的风暴并非偶然的自然现象,而是蕴含属灵深意的特殊场景。加利利海四周环绕着高山,每当来自地中海方向的潮湿气流遇到陡峭的山壁,便会迅速下沉形成剧烈的“下降风”。这种风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将平静的海面搅得惊涛骇浪。路加用“船将满了水,甚是危险”这一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门徒们在风暴中的惊恐与无助:他们手持水瓢拼命舀水,却依然无法阻挡海水不断涌入船舱。

将门徒的处境与《列王纪上》第19章中以利亚的经历相对照,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在绝境中的普遍困境。以利亚在迦密山上呼求耶和华降火焚烧燔祭,以无可辩驳的神迹证明了耶和华是唯一的真神。然而,在取得胜利之后,他却因耶洗别的恐吓而陷入极度的软弱,逃到旷野,躺在罗腾树下求死。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揭示了先知即使在属灵争战中获胜,也可能因肉体与精神的疲惫而被仇敌利用。

同样,门徒们此前目睹了耶稣医治众多病人、平静风浪,并亲历耶稣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的神迹,但在自然力量的威胁下,他们的信心瞬间崩塌。他们在恐惧中呼喊:“夫子,夫子,我们丧命啦”(路八24),这不仅是绝望的呼救,更隐含对耶稣身份的质疑——这位常以慈爱教导众人的拉比,是否真能战胜这吞噬一切的死亡威胁?值得注意的是,风暴发生时,耶稣“在船尾上,枕着枕头睡觉”(路八23)。这一细节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犹太教师在公共场合通常保持庄重的仪态,而耶稣却在生死攸关之际安然沉睡,既展现了他对天父旨意的全然信靠,也暗示着造物主对被造之物的绝对主权。当门徒惊恐地唤醒他时,耶稣“斥责风和海,风就止住,大大地平静了”(路八24)。门徒们随后“又害怕又希奇”(路八25)的反应,暴露了他们属灵认知的局限。他们惊叹:“这到底是谁?他吩咐风和水,连风和水也听从他了”(路八25)。这种疑问不仅指向耶稣的身份,更折射出人类在面对超自然权柄时的普遍困惑。正如以利亚在罗腾树下蒙召时,耶和华以“微小的声音”(王上十九12)显现,耶稣在风暴中的平静作为,同样在挑战门徒对神显现方式的固有认知——神的权能不仅彰显于烈火与雷霆,更存在于超越自然规律的主权之中。这场风暴不仅是对门徒信心的试炼,更是耶稣逐步显明神性、引导他们迈向更深信仰认知的关键场景。

(二)本能的呼求

海水涌过船舷,门徒本能地转向沉睡的耶稣。在犹太文化中,“夫子”是对知识传授者和属灵权威的尊称。门徒两次呼喊“夫子”,既透露出生命悬于一线的绝望,又暗含对耶稣身份的复杂认知:他们将耶稣视为拯救者,却在生死边缘信仰动摇。这种呼求与《诗篇》22篇中大卫的祷告相呼应,大卫虽经历患难却仍坚信耶和华,而门徒虽见证耶稣的神迹,在自然力量面前却显露出动摇,暴露出人性面对未知威胁时的软弱。门徒惊呼“我们丧命啦”,这个希腊文词汇指向双重危机,既指肉体的死亡,也指内心对未知力量的恐惧。

耶稣沉睡与门徒惊慌形成鲜明对比。在犹太传统中,教师理应保持警醒,然而耶稣却能安然入睡,这暗示了他对自然秩序的绝对掌控,正如诗107:29所描述。门徒的呼救反映了他们以有限的认知去揣度无限的神性,他们既渴望得到拯救,又不自觉地將耶稣局限在人类能力的框架内。这种呼求交织着信仰与疑虑,真实地展现了他们信仰成长的过程。

耶稣“斥责风和海”,不仅平息了物理上的风暴,也打破了门徒的认知局限。“斥责”一词暗示了风暴背后可能存在的属灵争战。门徒“又害怕又希奇”,并提出“这到底是谁”的疑问,标志着他们信仰认知的转折点——从将耶稣视为人间夫子,到领悟他是统管万有的主。这场风暴成为门徒灵性觉醒的催化剂。耶稣“住了吧!静了吧!”的命令简短而果决,彰显出造物主对受造物的绝对主权,犹如上帝创世时的无上权柄。风浪瞬间平息,这体现了永恒之道对时空秩序的即刻校准,门徒们见证了永恒神性的局部显现。耶稣的权柄在其命令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得以彰显,这与门徒先前的恐惧和煎熬形成了鲜明对比,迫使他们重新审视耶稣的身份,意识到他即是创造主。风暴平息后,加利利海面倒映出永恒上帝的庄严身影。

(三)信心的拷问

加利利海的浪花平静如镜,耶稣的目光缓缓扫过惊魂未定的门徒,掷地有声地抛出“你们的信心在哪里呢”(路八25),这一穿越时空的深刻诘问,精准地剖开了人类信仰深层的困境。这一质问不仅直指门徒在生死关头的恐惧,更深刻拷问着在生活浪潮中摇摆不定的信徒:当危机来临时,我们是否会在认知与实践之间撕裂出信仰的裂缝?

加三23-29的经文为理解这场信心拷问提供了有力的注脚。“因信得救的理”尚未显明之前,律法如同一位严厉的导师,将人圈在训诫之中,引领他们走向基督(加三24),并照出人类的软弱与罪性。门徒在风暴中的表现,恰似那些未领会恩典的加拉太信徒,虽曾见证耶稣的大能,却在自然威胁面前忘却了信仰。这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尽管认知上承认耶稣的权柄,但恐惧依然会动摇信心的根基。

耶稣的诘问并非否定门徒的信仰,而是深刻洞察其信心状态。希腊原文中的“信心”一词,着重强调信任的行动。当门徒惊呼“夫子!夫子!我们丧命啦!”(路八24),他们潜意识中虽认可耶稣的拯救能力,却未能将其转化为坚定的信赖。这与加拉太信徒的情形颇为相似,他们虽领受了因信称义的真理,却又试图依靠律法来巩固救恩,这本质上反映出对上帝恩典的不完全信任。经文明确指出:“即使我们的信心还很微小,祂也依然信实”,这一观点与律法和恩典的关系相呼应。律法揭示了人类无法仅凭自身行为称义,而耶稣平息风浪的举动,则彰显了恩典的无条件性。

现代信徒在面对“生活的风暴”时,或许理智上明白“耶稣是救主”,但情感上却充满焦虑与怀疑。耶稣的质问如同警钟,提醒我们不应将信仰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加拉太信徒的教训警示我们,偏离因信称义,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努力取代了对上帝的全然交托。这场信心的拷问指向一个核心真理:真正的信心在于在黑暗时刻,紧紧抓住“耶稣的权柄胜过一切”的应许。生活的风暴能够锤炼我们的信心。在困境中听到耶稣的诘问,答案应扎根于祂的信实,因为唯有祂能平息生命中的风暴。门徒面对被平息的风暴,“又惧怕又希奇”(路八25),发出“这到底是谁”的疑问,见证了耶稣对自然的绝对主权,意识到祂是掌管万物的至高者。在我们经历耶稣权柄的彰显后,也应像门徒一样心中充满敬畏与赞叹。

二、灵界风暴中的捆绑与释放   路八26—36

(一)绝望的深渊

在格拉森那片荒凉的土地上,那个被鬼附身的人仿佛深陷于无尽的黑暗之中,他的遭遇堪称人类苦难的极致体现。经文中用“群”字揭示了附在他身上的鬼魔数量之众,这不仅是对数量的简单描述,更是暗示了黑暗势力的集体侵袭。在古代犹太文化里,单个邪灵便足以扭曲人的灵魂,而“群鬼”的存在则意味着受害者承受了多重精神控制与肉体折磨。他挣脱铁链时所展现的巨大力量,并非源自自身的强壮,而是鬼魔通过其身体释放的超自然能量,这使得试图束缚他的常人力量显得微不足道。

坟墓,作为死亡与不洁的象征,竟成了他被迫栖身的牢笼。他赤身露体的状态,不仅象征着他失去了最基本的尊严,更揭示了他与社会伦理秩序的彻底决裂。当一个人被剥夺了衣物、尊严和理性,被迫如野兽般在墓地中徘徊、嘶吼,他的存在本身便是对生命价值的无情嘲讽。这种绝望并非源于物质的匮乏,而是灵与肉的双重异化——他既无法掌控自己的行为,又清醒地感知着被黑暗吞噬的恐惧,仿佛在意识的深渊中不断下坠,却始终触碰不到救赎的曙光。

(二)黑暗势力的反应

耶稣踏入格拉森那片荒凉之地,黑暗势力的本能反应瞬间揭示了灵界的真实秩序。鬼魔在见到耶稣的刹那,惊恐地呼喊出“至高神的儿子耶稣”(路八28),这并非出于对神的敬畏,而是源自对权柄等级的本能认知。在灵界的权力架构中,耶稣的神性犹如高悬的烈日,照亮了黑暗的角落,使一切邪恶无所遁形。鬼魔深知,它们在人间的肆虐不过是暂时的僭越。面对造物主的权柄,所有反抗都将如飞蛾扑火般徒劳无功。鬼魔的哀求“不要叫我受苦”(路八28),撕开了邪恶势力外强中干的本质。这些平日里操控人心的邪灵,在真神面前竟显得如此脆弱,如同风中残烛,难以承受神的圣洁与公义。它们的恐惧并非空穴来风,因为耶稣的权柄是它们无法逃避的审判。

鬼魔请求进入猪群的诉求,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是它们在绝境中的垂死挣扎。在犹太律法中,猪被视为不洁之物,鬼魔企图借此延续其寄生状态,却未料这正契合了耶稣的救赎计划。这场对话犹如一场精妙的属灵博弈:鬼魔试图以退为进,而耶稣则将计就计,既彰显了神的权柄,又实现了对被鬼附之人的救赎。当鬼魔被迫接受这一安排时,它们的命运已然注定走向毁灭。耶稣的允许并非妥协,而是对黑暗势力的最终审判。鬼魔进入猪群后,猪群随即冲入湖中溺死(路八33),这一场景象征着黑暗势力的彻底溃败。正如耶稣所宣告的,神的权柄凌驾于一切邪恶之上,而救赎的计划早已在神的掌控之中。

(三)至高权柄的释放

耶稣那句“污鬼从那人身上出来吧”(路八29)的命令,与王上19:8-15节中的记载形成了深刻的呼应。以利亚在何烈山的经历,成为他灵性生命的转折点;而耶稣在格拉森的作为,则是救赎计划的具体展现。

以利亚历经四十昼夜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何烈山。在疲惫与绝望之中,他见证了上帝的显现——上帝并未显现于烈风、地震或火焰之中,而是在“微小的声音”里(王上19:12)。这种独特的显现方式颠覆了人类对权能的传统想象,揭示出上帝的主权并不依赖于外在的声势,而是蕴含于平静而威严的命令之中。

耶稣对鬼魔的命令同样简洁而有力,无需借助任何仪式或咒语,仅凭话语便瓦解了黑暗的统治。这与上帝创世时“说有,就有”(创一3)的权柄一脉相承,充分证明耶稣正是道成肉身的造物主。他允许鬼魔进入猪群,并导致其溺亡,这一看似奇特的安排实则深含寓意:猪群的疯狂投湖,既是对鬼魔破坏力的集中释放,也是对犹太社会不洁观念的颠覆性诠释——真正的洁净并非远离物质层面的“不洁”,而在于接受属灵层面的救赎。这一过程犹如属灵战场的总攻:耶稣凭借权柄解除人的捆绑,又以智慧彻底消灭邪恶。正如以利亚在何烈山领受使命后重获力量,被鬼附之人在得释放后也开启了全新的生命旅程。二者都经历了从绝望到重生的转变,印证了上帝的权柄不仅能平息外在的风暴,更能重建内在的秩序。

在格拉森的这一幕,耶稣不仅解救了被鬼附的人,更向门徒和周围群众彰显了他至高无上的权能。他的命令简短而果决,无需冗长的祷告或繁琐的仪式,仅凭一句话便将黑暗势力逐出。这不仅是对鬼魔的胜利,更是对人类灵魂的救赎。被鬼附者在获得释放后,从绝望的深渊中被拯救,重获新生,这象征着上帝的救赎之力能够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

(四)生命的彻底翻转

被释放之人的转变,堪称救赎奇迹的完美诠释。穿上衣服这一细节,不仅标志着回归人类文明,更象征着重新获得被剥夺的尊严。在古代社会,衣物是身份与秩序的象征,而赤身露体则意味着与人类社群的隔绝。当他重新穿戴整齐,实际上是在宣告自己从“非人”状态回归至正常人性。“心里明白过来”的描述,暗示着灵、魂、体的全面康复。鬼魔的操控常伴随着认知扭曲与精神错乱,而耶稣的医治不仅恢复了他的理智,更重塑了他的灵性生命。坐在耶稣脚前的姿态,在犹太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属灵意义——这是门徒聆听教导、寻求真理的谦卑姿势,表明他不仅重获自由,更主动选择将生命的主权交托给救主。

这种转变与以利亚的经历形成了奇妙的互文。以利亚在何烈山经历上帝显现后,领受了膏立君王、传承先知职分的使命(王上19:15-16),生命从孤独的逃亡者转变为神国计划的执行者。被鬼附之人同样经历了身份的重构:从黑暗的囚徒变为光明的见证者。他的故事证明,耶稣的救赎是积极的再造——祂不仅打破捆绑的锁链,更赋予生命全新的意义与使命。

当被鬼附的人穿上衣服,重新融入社会时,他不仅恢复了外在的体面,更重拾了内心的平静与尊严。他的转变不仅是身体上的康复,更是灵魂深处的重生。他坐在耶稣脚前,聆听教导,这表明他不仅从黑暗中被释放,更选择了一条全新的生命道路。他的故事成为了一个强有力的见证,向世人宣告耶稣的权柄和救赎的大能。

(五)旁观者的震惊与恐惧

周围人的反应揭示了人性在面对超自然力量时的复杂心态。目睹被鬼附者的转变以及猪群的覆灭,他们的恐惧源于多个层面:首先是对未知权能的本能敬畏,耶稣所展现的权柄远超他们的认知范围,这种超越理解的力量常常会引发人类内心深处的不安;其次是物质损失带来的焦虑,两千头猪的死亡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种现实利益的冲击加剧了他们的抵触情绪;最后是信仰体系的动摇,耶稣的作为颠覆了他们对灵界和救赎的传统认知,迫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世界观。

这种反应与以利亚时代的以色列人如出一辙。当以利亚在迦密山降火显明耶和华的权能时(王上十八38),民众的反应同样是震惊与恐惧(王上十八39)。他们虽然承认上帝的主权,但因自身的局限而难以完全接受这种超越性的启示。格拉森人请求耶稣离开(路八37),本质上是对信仰挑战的逃避——他们尚未准备好面对一个权柄远超传统认知的弥赛亚。

然而,这种抗拒并不能掩盖真理的彰显。被鬼附之人的生命奇迹,如同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了救赎的道路。它向世人宣告:在耶稣的权柄下,再深的黑暗也终将退散,再重的捆绑都能解开。因为祂不仅是自然的主宰,更是灵魂的救赎主。祂的权柄既能平息外在的风暴,更能重建破碎的生命。

三、不同回应与至高呼召        路八37—39

(一)格拉森众人的拒绝

当耶稣平息灵界的风暴、释放了被鬼附之人后,格拉森众人的反应令人叹息——他们竟然“求耶稣离开他们”(路八37)。这看似匪夷所思的请求,实则揭示了人性深处的矛盾与软弱。正如以利亚在迦密山战胜巴力先知后,却因耶洗别的威胁而陷入绝望(王上十九1-4),格拉森人也被恐惧蒙蔽了双眼。以利亚在逃离时甚至求死,喊出“我为耶和华万军之神大发热心,以色列人却背弃了你的约”(王上十九10),这种对现实的无力感与格拉森人面对耶稣权能时的不知所措如出一辙。

格拉森人害怕的不仅是超自然力量,更是改变带来的未知。两千头猪的溺亡虽然是耶稣对鬼魔的审判,但却触动了当地人的实际利益。这就像今天有人明知健康生活方式有益,却因害怕放弃熬夜、美食的“舒适圈”而拒绝改变;有人面对信仰真理,却因担心失去现有的社交圈或经济利益而退缩。他们如同诗22篇中在患难中呼求却又怀疑的人,既渴望拯救,又因恐惧而推开救主。

耶稣的权能对他们而言不是祝福,反而成了威胁,因为承认耶稣就意味着否定原有的生活秩序和价值体系。格拉森众人的反应也反映了人类面对神迹时的复杂心理。他们目睹了耶稣的神迹,却无法接受其背后所代表的属灵意义。他们看到的是两千头猪的死亡,却忽略了被鬼附之人的得救。这种反应揭示了人性的局限:人们往往更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永恒的价值。格拉森人虽然亲眼见证了耶稣的权柄,但他们的恐惧和自私使他们无法接受这一真理。

(二)蒙恩者的差遣

蒙恩者与众人拒绝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治愈之人的回应。他“恳求与耶稣同往”,这份渴望源自内心深处对救赎的感恩之情。正如以利亚在何烈山经历上帝“微小的声音”(王上十九12)后重获力量,这个人也在耶稣的权能下经历了生命的重生。以利亚领受使命去膏立哈薛作亚兰王、耶户作以色列王,而这个蒙恩者(被鬼附之人)则被赋予了更贴近生活的使命——“将神为你做的何等大的事,传扬出去”(路八39)。耶稣让他从“家里的人”开始传扬,这一吩咐充满智慧。正如《加拉太书》所说:“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加三24),信仰的传递往往从最亲近的人开始。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先向家人分享重要的喜讯,信仰的见证也应从身边人起步。

被治愈的人没有因为使命平凡而懈怠,反而让“满城的人都诧异”(路八39)。这证明见证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或宏大的舞台,真实的生命改变本身就是最有力的福音。耶稣的差遣不仅是对这位蒙恩者的祝福,更是对他生命意义的重新定义。他从一个被鬼附的囚徒,变成了一个自由的见证者;从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变成了一个传播福音的使者。他的使命虽然简单,却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耶稣的权能能够改变生命,拯救灵魂。他的见证成为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耶稣不仅是救赎的主,也是生命的主宰。

(三)门徒的持续跟随

门徒们的选择同样引人深思。他们在风暴中惊慌失措,信心如同《加拉太书》中因律法与恩典而困惑的信徒般摇摆不定,却依然选择继续跟随耶稣。这让我们联想到以利亚在软弱中,因天使三次供应食物(王上十九5-7)而重新得力,门徒们也在一次次的经历中被耶稣的权能托住。他们的跟随并非毫无瑕疵,而是伴随着犹豫与试探。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明知健身有益健康,却时常偷懒;清楚早睡早起的道理,仍会熬夜刷手机。然而,关键在于,门徒们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们的经历揭示了一个真理:信仰并非瞬间达成的完美状态,而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正如诗22:28所言:“万国的人民都要在你面前敬拜”,这一应许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历史中逐步实现;我们的信心也需要在持续跟随中,如同幼苗般逐渐长成参天大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扮演这三种角色:有时像格拉森人,因恐惧而拒绝改变;有时像蒙恩者,迫切想要分享生命的恩典;有时又像门徒,在跌跌撞撞中坚持前行。但耶稣的呼召始终如一——无论是让我们走出舒适圈,还是在平凡中见证,亦或是在软弱时继续跟随,祂的权能都足以支撑我们的生命。正如以利亚最终领受使命、被治愈的人传扬福音、门徒们见证复活,我们也能在回应呼召的过程中,经历生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奇妙转变。

四、结语

透过今天的经文见证了耶稣那真实且至高无上的权柄。祂不仅是自然的主宰,能平息狂风巨浪;也是灵界的主宰,能战胜邪恶势力;更是生命的主宰,能改变我们的心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形形色色的“风暴”,然而我们必须坚信,耶稣的权柄足以克服一切挑战。与此同时,我们亦需在危机中经受信心的考验与成长。正如门徒一般,即便我们的信心尚显软弱,即便在呼求时带着些许疑虑,耶稣依然信实可靠,祂的权柄毫不动摇。我们应在经历中不断坚定对祂的信靠。此外,每一位被耶稣释放的人都承载着一份使命。无论是摆脱罪的束缚,还是从恐惧中得释放,我们都应效仿那位被治愈的格拉森人,将耶稣的恩典和作为广为见证。我们的家庭、社区,正是我们传扬福音的广阔禾场。

最后,面对耶稣的权柄,我们的回应至关重要,是否会像格拉森众人那样,因恐惧或私利而拒绝耶稣?还是会像蒙恩者和门徒一样,选择信靠、跟随并传扬他?我们的抉择将直接影响我们生命的轨迹。愿我们能以坚定的信心回应耶稣的至高权柄,在祂的引领下,经历生命的丰盛与平安,将祂的福音传扬至地极。


好评:
以利沙的蒙召
2025-07-16
跟从主的心志
202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