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候神的方式与挑战
作者:戴永富
2025-07-09  

 

经文:赛40:3-8

有声音呼喊说:“你们要在旷野清理耶和华的路,在沙漠修直我们神的大道。一切深谷都要填满,一切山冈都要削平;险峻的要改为平地,崎岖的要改为平原。…”有声音说:“你呼喊吧!…所有的人尽都如草;他们的荣美都像野地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谢;因为耶和华的气吹在上面;…草必枯干,花必凋谢,惟有我们神的道永远长存。”(赛40:3-8)

前文谈论了等待的意义和目的(注一),现在就开始谈等待的方式和挑战。神要求人等候祂,因祂知道等候是会改变人的。以赛亚书第四十章告诉我们,神的子民要等待的其实是神自己的来临(当然,神来了,其他一切事情都会好)。等待贵宾的光临尚且需要人细心准备,更何况等候神!等待就是等于准备迎接神的到来;如此说来,等候神并非被动之事,因为所谓填满深谷与削平山冈都是人准备神的来临的积极方式。

但神本来无所不在,故不能说神要跑到我们这里来;所以,准备神的到来无非是消除一切拦阻我们得见神的“深谷”与“山冈”。人不能凭自己的力量使神来到他们中间,但人可以靠神的能力消除一切使他们不能迎接神的障碍。神是有位格的存在,不是某种抽象的力量,所以人要预备的是自己的心,因为与神相遇意味着人的心与神的心相连。所谓预备己心,核心在于摆脱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所生发的自怜和自恋往往成为遮蔽神的同在的烟雾弹。其实,人与人之间的诚心沟通也需要人暂时将自我边缘化。过于突出的自我使人不能聆听他人的声音,因人的自信和自卑常带来偏见和误解,都是妨碍沟通的噪音。照此,我们不妨把“深谷”和“山冈”理解为妨碍人与神相遇的绝望(及与之相应的自卑或自怜)和骄傲(及与之相随的自信或自恋)。信徒所经历的试炼可以说是神派来的推土机。对自卑的信徒,这推土机用神的应许填满他们心灵的低谷;对自高的信徒,这推土机削平他们虚假的安全感。属灵推土机消除自卑与自高,因两者都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如何区分自卑与谦卑?我们要看人注意力的对象在何处。聚焦于自身的不足导致自卑(故自卑本为骄傲的化身),而在承认自身的不足的同时聚焦于神的慈爱则会产生谦卑。

这段经文为何说要在旷野为神预备道路(赛40:3)?旷野在圣经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旷野代表神的审判或惩罚,另一方面,旷野也是神与人立约或重新立约之处。由此可推,对愿意受教的人来说,旷野可谓是苦难中的福泽或审判中的相遇,也是说神的审判是用来预备人与神相遇。圣经把神的拯救与审判联系起来,甚至可以说,神的拯救和赐福是通过审判而来的。神为何要通过审判赐福予人呢?审判有洁净的作用;神是圣洁的,只有圣洁的人方能亲近祂,故审判是预备人去领受神。圣洁意味着清心(惟有清心者方可见神),而清心贵在“一”,意即“清洁之心只追求一事”(purity of heart is to will one thing;注二)。圣洁者或清心者别无二心、始终如一地等待和信靠耶和华。等候神就是净化的过程,使自己被神的应许彻底占领,即让自己被神的话语分别为圣。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只应等候神自己而不该等待神赐福。等候神和等待神赐福未必有矛盾。神知道我们有许多需要;人的需要也是神介绍自己的媒介。神有时用祂所定的方式和时间,而非我们所要求的方式和时间,来满足我们的需要,旨在使我们透过自身的需要来认识神。这样就会治好偶像崇拜的根源,即人把赐福者和福泽分割开来这毛病。与赐福者分开的福泽犹如离枝的鲜花,活不久。一心无二跟随主的人,不是指那些对什么东西都没有要求或需要之人,乃是指那些在所拥有的一切中得见神、又愿意把自己对所需要之事的等候当作经历神的机会之人。

经文进而说:“草必枯干,花必凋谢;因为耶和华的气吹在上面;…惟有我们神的道永远长存”(赛40:7-8)。注释者对这段经文有两种解读:它可能是对骄傲者的忠告,也可能是对绝望者的安慰。我们不妨将这两种解读结合起来,因这段经文可能是针对两种以色列人。有些以色列人或许已视巴比伦为家园,他们在那边享受了荣华富贵,故不愿回去,也无视神的应许。另一些以色列人则觉得旷日持久的等待令他们疲惫且悲观,以为世上再好的东西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对自身处境的好转毫无希望,或对有可能出现的好转漠然视之。其实,无论是安于现状或悲观厌世的人,都犯类似的错误。前者不愿等候,因他们安于“花草的荣美”;后者不愿等候,表面上因为他们觉得人生的荣美是短暂的,但这种失望是源于一种错误的渴望:他们觉得人生的好事要长久。换言之,他们悲观,因为看不到自己所强烈渴求的事只不过是一瞬能凋谢的花草而已。此外,安于现状的人未必是指安于荣华富贵之辈。有些人觉得,既然功名利禄是如难靠的冰山,自己就要知足于更低调却更安逸的生活。然而,只要所享受的事与永恒之神分家,那么任何形式和程度的知足都是不足的,早晚会令人失望,因神已“把永恒的意识放在人的心里”(传3:11)。

以赛亚书这段经文如何针对安于现状和悲观厌世的人?安于世上福乐的人难免有一种自欺,以为其所享有的一切好事是永久的或至少不会在近期内被拿走;问题是耶和华的气会吹灭人生的光彩。按照现实的定律,世上所有事物都不可逆转地走向毁灭。生命和成功孕育着死亡与失败的种子;此事古难全。人不能与光阴抗衡,故把宝只押在今生的好事并非理智。残酷的光阴会把安于现状者改变成悲观厌世者。悲观厌世有时是人自我保护的策略:为了防止过度悲伤,人要用消极的眼光看世界,这样人还会维持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但悲观侵蚀生命力,因人生的悲苦和失望一般与困惑(“本不该如此!”“我的命为何这么苦?”等等)相随,而深刻的困惑或不解令人质疑人生的意义,觉得人无法超越生老病死这命运的主宰。

但人生的残酷也是神管教信徒的方式。神带来拯救的审判铲平信徒的骄傲,填满信徒心中的低谷。神管教的目的是给信徒一个宝物:希望。希望能使人超越当下,而还活在“流亡之地”的信徒要学习时时处于期望之中,借此逐渐脱离“看得见之事”的管辖,让“看不见之事”不断影响他们。但所谓“看不见的事”不只是属灵的事,也包括信徒人生方方面面的更新或新天地的到来。我们不是柏拉图主义者;我们不觉得身体是灵魂的牢狱或物质是邪恶的。“看不见之事”因此也是指神为爱祂的人所预备的产业,是人的眼睛未曾见过的(林前2:9)。如此,神的话语或神的应许成为信徒与世上各样福乐的中保;人的不信或罪恶使赐福者与世上一切福乐隔绝,人对神的应许的信心和希望将赐福者与所有福乐重新连接起来。惟有神与人的约的重新建立才能给脆弱与短暂的受造物以永久的实质。因此,“草必枯干,花必凋谢,惟有我们神的道永远长存”意味着只有创造一切的神的道才能维持所有受造物。对于拒绝等待的人,逆境和不顺只能带来令人失望的困惑;但对于愿意等待的人,心中的不解隐藏着尚未揭开的奥秘,而等待奥秘的揭开使失望者变为守望者。

总之,自满和气馁者因轻视神的应许而削弱希望,这些缺乏了希望之人就会在自欺和自弃之间徘徊(待续)。

(注一)〈等候神的意义〉,本刊第237期。

(注二)S?ren Kierkegaard, Purity of Heart is To Will One Thing, translated by Douglas V. Steere (New York: Harper, 1945).

作者戴永富博士为美国Biola大学中华神学研究中心主任,创欣神学院访问研究教授。本文的经文录自《圣经新译本》。


好评:
以利沙的蒙召
2025-07-16
跟从主的心志
202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