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架看受苦
作者:耶米玛
2025-09-12  

 耶稣钉S字J1.jpg

经文:路23:17-25,39-43

受苦是犯罪后人所共受的,但经上给我们记载了多种受苦:一是因犯罪受苦,这种受苦没有任何的价值与意义;二是为义受苦,这种受苦具有极大的价值与意义;三是为主受苦。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看《从十架看受苦》。

一、主耶稣——为义受苦

1.犹太人诬陷耶稣:(路加福音23:1-5)众人都起来,把耶稣解到彼拉多面前,就告他说:“我们见这人诱惑国民,禁止纳税给凯撒,并说自己是基督,是王。”彼拉多问耶稣说:“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的是。”彼拉多对祭司长和众人说:“我查不出这人有什么罪来。”但他们越发极力地说:“他煽惑百姓,在犹太遍地传道,从加利利起,直到这里了。”

“彼拉多”是主后26-36年罗马帝国派驻犹太行省的“犹太巡抚”(路3:1),他的常驻地是凯撒利亚,逾越节期间才移驻耶路撒冷,以备发生骚动事件。犹太公会因主耶稣自称“神的儿子”而定祂死罪(22:70-71),但罗马帝国并不过问犹太人的宗教纷争(徒18:15),所以公会并不能用宗教罪名向彼拉多控告耶稣(22:70-71),只能用政治罪名来诬陷祂:“我们见这人诱惑国民,禁止纳税给凯撒,并说自己是基督,是王”。

(马太福音22:15-22)当时,法利赛人出去商议,怎样就着耶稣的话陷害他,就打发他们的门徒同希律党的人去见耶稣,说:“夫子,我们知道你是诚实人,并且诚诚实实传 神的道,什么人你都不徇情面,因为你不看人的外貌。请告诉我们,你的意见如何?纳税给凯撒可以不可以?”耶稣看出他们的恶意,就说:“假冒为善的人哪,为什么试探我?拿一个上税的钱给我看!”他们就拿一个银钱来给他。耶稣说:“这像和这号是谁的?”他们说:“是凯撒的。”耶稣说:“这样,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 神的物当归给 神。”他们听见就希奇,离开他走了。

耶稣并没有“禁止纳税给凯撒”而是说“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神的物当归给 神。”因此说耶稣“禁止纳税给凯撒”纯粹是捏造。说自己是基督,“是王”是扭曲耶稣的话,耶稣是基督,他是王,但他是天国的君王,不同于世上的王。

彼拉多问耶稣:“祢是犹太人的王吗?”但主耶稣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你说的是”,让彼拉多自己去判断。因为主耶稣并非彼拉多所说的那种王,祂的国度并不是属这世界的政治国度(约18:36)。若是主耶稣自命为地上的王,就是与罗马政权对抗,但彼拉多已经明白主耶稣的国“不属这世界”(约18:36),因此他第一次宣告主耶稣无罪:“我查不出这人有什么罪来”。但这个判决却无法让那些反对耶稣的犹太宗教领袖们满意,他们继而用宗教罪名极力地控告耶稣,说他煽惑百姓,在犹太遍地传道,从北方的加利利起,直到南方的犹太地了。

2.彼拉多第二次宣告耶稣无罪:(路加福音23:13-16)彼拉多传齐了祭司长和官府并百姓,就对他们说:“你们解这人到我这里,说他是诱惑百姓的。看哪,我也曾将你们告他的事,在你们面前审问他,并没有查出他什么罪来;就是希律也是如此,所以把他送回来。可见他没有做什么该死的事。故此,我要责打他,把他释放了。”

耶稣被从希律王那里送回来后,彼拉多第二次当着众人宣告耶稣无罪“我也曾将你们告祂的事,在你们面前审问祂,并没有查出祂什么罪来”。“就是希律也是如此”,表示连熟悉犹太律法和风俗的希律,也查不出耶稣的罪,由此证明耶稣罪不当死。彼拉多已经宣告耶稣无罪,但若不处理耶稣,就这样释放他,犹太领袖们绝对不干,为了给犹太领袖们出气,彼拉多提出他的意见“我要责打祂,把他释放了”,并不是表示彼拉多承认耶稣有罪,而是好达成妥协。一个人若是在真理原则上妥协,就已经失败了;因为妥协并不能达成目的,反而使犹太领袖们得寸进尺、绝不让步。

3.除掉这个人:(路加福音23:17-18)每逢这节期,巡抚必须释放一个囚犯给他们。众人却一齐喊着说:“除掉这个人!释放巴拉巴给我们!”

这节期是指犹太人最大节期——逾越节,有一个惯例,在逾越节巡抚必须释放一个囚犯给犹太人,因此彼拉多想藉此机会释放耶稣。然而,众人宁要杀人犯巴拉巴,也不要生命的主耶稣,这恰好印证了救赎的基本法则:“义的代替不义的”(彼前3:18)。

“巴拉巴”可能是奋锐党的首领,曾经在叛乱中杀人(19节),因此被捉拿囚在监里,等候钉S字J。“巴拉巴”才是一个真正的叛乱分子,主耶稣却不是;“巴拉巴”是一个假的弥赛亚,主耶稣却是真的。但犹太领袖们却“弃绝了那圣洁公义者,反求着释放一个凶手”给他们(徒3:14)。

4.他们的声音就得了胜:(路加福音23:20-23)彼拉多愿意释放耶稣,就又劝解他们。无奈他们喊着说:“钉他S字J!钉他S字J!”彼拉多第三次对他们说:“为什么呢?这人做了什么恶事呢?我并没有查出他什么该死的罪来。所以,我要责打他,把他释放了。”他们大声催逼彼拉多,求他把耶稣钉在S字J上。他们的声音就得了胜。

彼拉多知道耶稣无罪,也愿意乘机释放耶稣,就又劝解犹太人。无奈犹太人高喊“钉他S字J!钉他S字J!”钉S字J是当时罗马帝国最残酷的死刑,只适用于杀人、叛乱等重罪犯人,而罗马公民按法律规定是不可判处此极刑的。这些“众人”(18节)竟然对自己的同胞如此残酷,可见他们对主耶稣恨之入骨。而彼拉多再次问他们“为什么?这人做了什么恶事呢?”第三次宣告耶稣无罪,彼拉多想坚持自已的意见“我要责打他,把他释放了。”便他们却不买彼拉多的帐,大声催逼彼拉多,要求他把耶稣钉S字J。常言道“有理不在声高,”有理的耶稣默默不言,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而这些无理的犹太人却在大声喊叫,结果“他们的声音就得了胜,”成为有理全在声高。巡抚彼拉多不愿意得罪这些犹太人的宗教领袖们,因此最终还是放弃了自已的意见,昧着良心把耶稣判处了死刑。为了“要叫众人喜悦”(可15:15),彼拉多只好牺牲真理原则。

5.彼拉多把耶稣交给他们:(路加福音23:24-25)彼拉多这才照他们所求的定案,把他们所求的那作乱杀人、下在监里的释放了,把耶稣交给他们,任凭他们的意思行。

“彼拉多这才照他们所求的定案”,作出这个奖恶罚善、颠倒是非的判决:把杀人犯释放了,把义人耶稣交给人钉S字J。这个判决既不是根据罗马法律,也不是根据圣经真理,而是根据众人的意愿。“任凭他们的意思行”,也就是顺应民意的呼声,“把耶稣钉在S字J上”(23节)。

6.耶稣被钉S字J:(路加福音23:34-38)当下耶稣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兵丁就拈阄分他的衣服。百姓站在那里观看。官府也嗤笑他,说:“他救了别人;他若是基督, 神所拣选的,可以救自己吧!”兵丁也戏弄他,上前拿醋送给他喝,说:“你若是犹太人的王,可以救自己吧!”在耶稣以上有一个牌子 写着:“这是犹太人的王。”

耶稣就成为彼拉多不公义审判的受害者,为全人类的罪钉在S字J上。彼拉多亲手酿造了这件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冤案,从此他的良心永不得安生。

S字J上的耶稣,最知道众人的需要,因此他发出第一句恩言“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这就应验了先知以赛亚的预言:“祂却担当多人的罪,又为罪犯代求”(赛53:12)。因为主耶稣上S字J,就是为了这些钉死祂的人。S字J是罪人的刑罚,也是神赦免人的方法。从历史上看,是犹太人和罗马人把耶稣钉在S字J上;从实际上说,也是你和我把基督钉在S字J上。因为主耶稣基督是为所有人的罪上S字J,使凡接受祂为救主的人,罪就能在S字J上得以了结。这样,S字J不再是罪人的尽头,而是成了赦免之恩的源泉。凡是带着忧伤悔改的心前来的人,他们在S字J面前所听到的是:“父啊!赦免他们”!

“兵丁就拈阄分祂的衣服”,这就应验了大卫的预言:“他们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诗22:18)。因为按罗马的惯例,被处死之人的随身财物都归给行刑者。因着是逾越节,前来耶路撒冷过节的人很多,他们都在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看,不知道耶稣是为他们的罪钉在S字J。

“官府也嗤笑祂”,这就应验了大卫的预言:“凡看见我的都嗤笑我;他们撇嘴摇头,说:他把自己交托耶和华,耶和华可以救他吧!耶和华既喜悦他,可以搭救他吧”(诗22:7-8)。“祂若是基督,神所拣选的,可以救自己吧”,这话表明他们既不认识“基督”(22:70),也不认识“神的儿子”(22:70)。因为基督道成肉身,不是为了救自己,而是“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1:21);主耶稣不肯从S字J上下来,正是要“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罗1:4)。

“兵丁也戏弄祂,上前拿醋送给祂喝”,这就应验了大卫的预言:“我渴了,他们拿醋给我喝”(诗69:21)。“醋”就是发酸的酒,有麻醉作用,但主耶稣“尝了,就不肯喝”(太27:34),因为祂要承担世人之罪当受的刑罚,一直到死。

“在耶稣以上有一个牌子”,这就应验了先知以赛亚的预言:“政权必担在祂的肩头上”(赛9:6)。“这是犹太人的王”,这个牌子是用希伯来、罗马和希腊三种文字写成的(约19:20),罗马帝国境内所有的人都能看懂。彼拉多故意用这个牌子宣布耶稣的身分是“犹太人的王”,目的是报复那些催逼他的犹太领袖(约19:21-22),但却成了向世人公开的见证:主耶稣就是“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太2:2)——天国之王的登基仪式,竟然是在S字J上完成的!

二、两个犯人——因为犯罪受苦

1.两个和耶稣一同被钉的犯人:(路加福音23:32-33)又有两个犯人,和耶稣一同带来处死。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髑髅地”,就在那里把耶稣钉在S字J上,又钉了两个犯人: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

这“两个犯人”,可能是与巴拉巴一同作乱的两个强盗(太27:38;可15:7、27)。“髑髅地”原文的意思是“头盖骨”,因为这个小山丘的形状像人的头盖骨。希伯来文是“各各他”(太27:33;可15:22;约19:17),英文名“加略 Cavalry”是从拉丁文转译而来的。现在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在希律时期位于耶路撒冷城墙外面,很可能就是各各他的原址。“又钉了两个犯人: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这就应验了先知以赛亚的预言:“祂被列在罪犯之中”(22:27;赛53:12)。

2.一个讥笑耶稣的罪犯:(路加福音23:39)那同钉的两个犯人有一个讥笑他,说:“你不是基督吗?可以救自己和我们吧!”

这个死不悔改的罪犯在讥笑耶稣,因为他不信耶稣是基督,也不明白耶稣来不是救自已。“讥笑”原文在本书中只出现过三次,另外两处被译为“辱骂”(22:65)、“亵渎”(12:10),这是一个双关语。看守耶稣的人敢于百般“辱骂”神的儿子,同钉S字J的罪犯敢于“讥笑”基督,因为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是在“亵渎圣灵”(12:10)。这是众人第三次怂恿主耶稣“救自己”(35、37、39节),口气与试探主的撒但一模一样(4:3,9)。

3.因我们所受的与我们所做的相称:(路加福音23:40-41)那一个就应声责备他,说:“你既是一样受刑的,还不怕 神吗?我们是应该的,因我们所受的与我们所做的相称,但这个人没有做过一件不好的事。”

“那一个”罪犯可能起初也曾讥诮耶稣(太27:44;可15:32),后来却被圣灵光照、认罪悔改了。那个罪犯抓住了最后悔改的机会,他首先责备了那个讥笑耶稣的罪犯死到临头还不怕神,之后承认“我们是应该的,因我们所受的与我们所做的相称,”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当被钉在S字J上,他承认自已是个该死的罪人。同时又在众人面前见证耶稣“没有做过一件不好的事。”就是说他所做的事都好,这也是犹太人为耶稣作的见证。这个罪犯的意思是耶稣是个义人,不该钉S字J。

4.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加福音23:42-43)就说:“耶稣啊,你得国降临的时候,求你记念我!”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

责备完另一个罪犯,这个罪犯又转向耶稣,祈求他“得国降临的时候,求你记念我!”在他人都把耶稣当成罪大恶极的罪犯时,这个罪犯却认出耶稣是天国的君王,相信他将来必要得国降临,因此抓住最后的机会请求耶稣纪念他。耶稣立即赐给他一个宝贵的应许“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罪犯所求的是将来“你得国降临的时候,求你记念我!”耶稣给他的应许是“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任何一个认罪悔改的人,得救就在“今日,”不必等到将来。“乐园”指义人的灵魂暂时安息的地方(林后12:1-4),他们将在那里等候复活。这个及时认罪悔改的罪犯得救了,而那个刚硬不悔改的罪犯再无悔改的机会,只能下地狱了。

三、主替巴拉巴受苦——从罪恶到新生的蜕变

1.罪犯巴拉巴:(路加福音23:19)这巴拉巴是因在城里作乱杀人,下在监里的。

这个巴拉巴是因在城里作乱时杀了人,被判处死刑,下在监里,等待钉S字J的,他该受钉S字J的刑罚。

2.耶稣代替了巴拉巴:因着众人要求释放巴拉巴给他们,把耶稣钉在S字J上。因着耶稣的死,该死的巴拉巴反而得了释放,耶稣被钉在了本该巴拉巴该钉的S字J上。

据外传:巴拉巴本以为自已必死无疑了,但喜从天降,彼拉多竟然宣布释放他。巴拉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好奇地跟着行刑的队伍往前走,要看看究竟是谁代替他钉在S字J上,巴拉巴终于知道是耶稣代替了他。当耶稣被钉S字J时,巴拉巴跪在耶稣的S字J下,耶稣的鲜血一滴一滴地滴在巴拉巴的身上,从此巴拉巴洗心革面,成为一个新造的人。巴拉巴从此成为一名宣教士,他留下一句名言“主为我死,我为主活”。

3.电影《巴拉巴的故事》:A.获释与困惑:剧情梗概:原本应被处决的巴拉巴,竟奇迹般地获释。他得知,耶稣将替他赴死,无需自己承受刑罚。目睹耶稣承受了这份重压,巴拉巴却困惑于其中的深意。他试图回归以往罪恶的生活,却发现一切都已改变。曾经深爱的女人,因耶稣的感召而不再愿意与他同流合污,甚至因宣扬信仰而惨遭众人的石击致死。

B.信仰之旅:在女人离世后,巴拉巴更加放纵自己,一次杀人抢劫后再次被捕,被流放到矿山的深处成为奴隶。在那里,他遇到了另一位信奉耶稣的奴隶撒哈克。一场地震让他们幸免于难,被官员带至罗马。在罗马的斗兽场中,撒哈克因坚守信仰而被杀,这一事件让巴拉巴深感震撼,最终选择接受耶稣。

影片的前半段,以巴拉巴的视角展现了耶稣受难的过程。尽管圣经中未详细记载巴拉巴获释后的行踪,但传说中他曾在人群中目睹了耶稣的牺牲,并因此成为了一名热心的信仰传播者。他坚守的信仰理念简单而深刻:“耶稣替我死,我为他活。”这一信念,最终引领他走出了黑暗,走向了光明。

结语:在S字J上,耶稣为义受苦,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而罪犯却因犯罪受苦。正是因为耶稣替巴拉巴受苦,巴拉巴免受S字J的刑罚,从此巴拉巴洗心革面,成为新造的人,实现了从罪恶到新生的蜕变。


好评:
从十架看受苦
2025-09-12
末底改的服侍
2025-09-11
圣爱中国化
2025-09-09
善于认识自我
202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