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路15:11-32
小儿子先前不顾父的心意,执意要离家出走,在外面享受自由,享受快乐。他在父亲还在的时候,提出要分父亲的家产。结果父亲同意了,于是小儿子拿着钱就出去了。而大儿子在家里守着父亲未曾离开。到最后你知道哪个是更蒙父的喜爱吗?
一、两个儿子:一个离家出去,一个守在家里
小儿子在父亲未去世之前主动要分家产,这是 对父非常的不尊重,当时的风俗是只有父亲去世后才能谈分家产的事,可他执意在分,远走他乡。结果出去后挥霍一空,在他走头无路的时候,想起了父家的富足,不愿意在外面挨饿,最终回头。并在心里悔改说,我不配作父亲的儿子,回家父家当个顾工也可以。
大儿子却陪伴在父家身边劳碌作工,当看到弟兄回来时,没有露出与父亲一样的高兴,反而对父亲接纳小儿子产生误解与愤怒。
这就如今天,有些人外在看起来虽然坐在团契,听着话语,守着外在的规条,但其实,心可能远离了那位。不要以为来到了团契就是一个体会他心意的人。也不要以为做了工就是体会他的心意人。
二、小儿子的问题:要物质的好处,不要关系
小儿子说:“请把我应得的家产分给我。”他不想受父亲的约束,不想尽孝敬父亲的义务,他是想要父亲的东西。他在拿到产业后,立刻离开到远方去了。
这既是我们原先不认识那位的状态,不在意他的心意,不顾及他的感受放纵自己。同时也形容有些人来到团契只要那位祝福我,我自己过日子就好了。”要的是恩典,是好处,却不是他的同在。
结果是,就算拥有再多,一旦失去了他父的关系,一切都会成为虚空。
三、小儿子回转:不为得到父家的供应,而是懊悔
小儿子“醒悟过来”这个词非常重要。醒悟指他开始转向父亲,理解父亲,体会父亲,走向父家。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伤了父的心。
他说:“我不配为你的儿子,愿意做一个仆人。”这就是他回转的心。他不再讨要,只是想靠近父亲,哪怕是最低的位置。
这是回转的开始,当愿意承认“我不配”。他父亲接纳了他的回去转,跑去拥抱他,替他换上袍子、戴上戒指、宰了肥牛犊,因为这是失而又得的儿子,是回转后回到父家的儿子。父从来不会责怪回转的儿子。那怕是原先做了多少让父伤心的事,只要回转就能享受恩惠。
四、大儿子不满:我一直守在家里,却没有这样的待遇
大儿子看到父亲待小儿子的样子,他生气了,说:“我为你劳碌这么多年,从没违背你的命令,你却为他宰了肥牛犊!”当你小儿子伤害你,离开你,我却守在你身边。你为什么没有待我像待小儿子那样呢?
你看出来了吗?大儿子不能体会父亲的心,他只在乎他自己。如果他真的能爱父,就能体会父的心,就能父亲的快乐而快乐,以父的心为父。看到兄弟回来了,应该欢喜迎接。
这样看来,他虽然在父亲身边,他虽然看来守着规矩,但从未进入父亲的心意。我的家人啊,你走进父的心意吗?你能体会父的心吗?
五、父亲的回答:你理当欢喜快乐,可你失去快乐
父亲说:“孩子,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兄弟是失而又得,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为什么这个一直在家守着父亲的大儿子没有快乐?因为他有嫉妒,他认为父不公平,偏向小儿子。这那是偏向,这是看到一个浪子回头的喜乐,看到一个流浪的人回家,别人父亲喜乐了,邻居也会喜乐的。但这个大儿子却没有。
我们是这个大儿子吗?以为在团契,在父的家里,却不在意一个人回转,不在意那些远离父的人走进父家,走进团契。有人回转时,我们也不意,没有喜乐的感觉。不去传好消息也觉得没什么。
六、你是哪一个儿子?
这个大儿子因着怨言父亲的不公有没有进屋,邻舍都为这个小儿子回来而高兴,大儿子却在一旁生父亲的气。试问,这是一个多么远离心意的大儿子。所以不要看一个人留下团契,甚至在做工,看似没离开。也许他还没有进到父的心意。也许他没有进到与他的同在中。
“你愿意进来吗?请你愿意放下那颗自义、计较、比较、功利的心”不在站在外面,要进到里面。不要只顾自己的感受,要体会他的心。
结语:回转是门,继续走是路
父亲的家门永远为离开家的小儿子开着,前提是回转,是认识自己的错了,是愿意回家。当他愿意回转时,父亲早早就在门外等他。父亲不会追问他浪费了多少家产,只看他是失而又得的。
我们一同这样回应:
亲爱的父啊,我承认,我曾经像小儿子那们,想要你给的,却不乎你的感受,不明白你的心意。我也常常像大儿子,自以为配得,因为不能体会父的心,有嫉妒却没有喜乐。
求你怜悯我,让我看清你的心意,并且成为体会你心意的人,在意你所在意的。一个人的回转让我们内心充满快乐。既留在亲的身旁,又成为让父的心得满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