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中持守 信靠里得胜
作者:慕 溪
2025-11-02  

 901001400451178458.jpg

经文:林前10:1-13节

主题:试探中持守 信靠里得胜

1.历史鉴戒:恩典中的潜藏危机(林前10:1-5、11上)

2.试探本质:妥协背后的致命陷阱(林前10:6-10)

3.得胜力量:信实应许的出路保障(林前10:11下-13)

引言:

各位长辈、亲爱的弟兄姊妹:

《哥林多前书》是使徒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哥林多是古希腊的重要城市,商业繁荣且文化多元,却也充斥着偶像崇拜、道德败坏等世俗风气,异教文化对教会信徒影响极深。当时的哥林多教会正面临诸多挑战:信徒在饮食上意见分歧,有人陷入偶像崇拜,甚至借着宗教的名义放纵私欲。保罗写下这封书信,既是对弟兄姊妹的深情关爱,更要赐下关乎生命的原则——如何在世俗洪流中坚守信仰的纯洁。

这对今天的我们同样重要。我们何尝不是生活在一个价值观多元、诱惑丛生的世界?职场的妥协、物质的吸引、人际关系的拉扯……身为基督徒,该如何持守心中的真道?

先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深圳的雅歌姊妹是一名资深广告策划,在业内颇有名气。她所在的公司承接了一款新型保健品的推广项目,客户却要求在广告中夸大功效,甚至暗示能治愈多种疾病。这个要求让雅歌姊妹陷入了深深的挣扎:一方面,这个项目关系到她的年度考核与晋升,完成后不仅有丰厚奖金,还可能升任部门经理;但另一方面,作为基督徒,她深知这种虚假宣传既违背商业伦理,更触犯了《圣经》“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的诫命。

那段时间,她的内心备受煎熬。夜晚回家,看着年幼的女儿、为家庭操劳的丈夫,房贷、车贷、女儿的教育费用……生活的压力像巨石压在心头。她反复问自己:难道要为眼前的利益放弃信仰原则吗?迷茫无助中,她跪下来向神祷告,翻开圣经时,《哥林多前书》10:13的经文如光照亮内心:“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

经过恳切的祷告与思考,雅歌姊妹做出了艰难却坚定的决定。她对公司高层说:“我愿意全力以赴做好产品的真实宣传,但绝不能参与虚假营销——这是我的职业道德,更是信仰的底线。”这个决定让她失去了晋升机会,甚至被调离核心项目组。然而,神的恩典总出人意料:几个月后,那家保健品公司因虚假宣传被查处,而雅歌姊妹主导的诚信推广项目却赢得业界高度认可,为公司带来了良好口碑。更令人感动的是,她的坚持打动了同事——原本对信仰存疑的小李主动问她:“是什么力量让你在利益面前如此坚定?”

长辈弟兄姊妹,雅歌姊妹的经历用行动证明:当我们选择顺服神的旨意,看似失去的,神必加倍偿还;看似崎岖的道路,神早已预备了出人意外的恩典。这正如《约翰福音》所说:“他们不属世界,正如我不属世界一样。”当我们选择“在世却不属世”,神必在平凡的位置上,为我们预备超越的人生。

小弟兄借着以上我们所读的经文与在座的弟兄姊妹彼此分享一个主题:《试探中持守 信靠里得胜》

长辈弟兄姊妹,信仰的迷失往往不是突然的偏离,而是从“忘记过去的恩典”开始;试探中的跌倒也不是偶然的失足,而是对“蒙恩者的责任”渐渐麻木。透过刚才所读的经文我们可以看到,以色列人——这群与神同行、蒙恩至深的百姓,为何多数倒毙旷野?

一、历史鉴戒——恩典中的潜藏危机(林前10:1-5、11上)

“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晓得,我们的祖宗从前都在云下,都从海中经过,都在云里海里受洗归了摩西,并且都吃了一样的灵食,也都喝了一样的灵水;所喝的是出于随着他们的灵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但他们中间,多半是神不喜欢的人,所以在旷野倒毙。他们遭遇这些事,都要作为鉴戒……”

保罗在经文开篇用五个“都”字,为我们勾勒出以色列人蒙恩的全景。这不是偶然的罗列,而是刻意强调他们所领受的恩典何等具体、真实、无可替代。

第一个“都在云下”——云柱是神同在的明证。出埃及记记载,神“日间在云柱中领他们的路,夜间在火柱中光照他们”(出13:21)。对以色列人而言,云柱不是抽象的“神的概念”,而是每日可见的“神的陪伴”:白天有云柱指引方向,在茫茫的旷野里,遮阴避暑;夜晚有火柱驱散黑暗与寒冷。今天的我们虽不见云柱,却有圣灵同在——祷告时的安慰、困境中的带领、团契里的感动,都是神同在的印证。这“同在的恩典”,是以色列人蒙恩的根基,也是我们今日信仰的根基。

第二个“都从海中经过”——红海分开是神救赎的大能。当法老的追兵逼近,神使海水“左右分开”,以色列人“在海中走干地”,埃及人却被淹没(出14:21-28)。这不仅是物理上的拯救,更是属灵的释放:他们从为奴的辖制中得自由,归入神的名下。对我们而言,耶稣基督的S字J就是“我们的红海”——祂的宝血洗净罪孽,复活的大能打破死亡权势,让我们“从黑暗入奇妙光明”(彼前2:9)。这“救赎的恩典”,是以色列人蒙恩的核心,也是我们得救的根基。

第三个“都在云里海里受洗归了摩西”——这“洗礼”是归入约的标记。以色列人通过这仪式,宣告与神立约,成为“属神的百姓”,不再是散沙般的群体。今天的我们“受洗归了基督”(罗6:3),同样是归入神的约:身份从“罪人”变为“神的儿女”,归属从“世界”变为“教会”,使命从“追求私欲”变为“荣耀神并彼此相爱”。这“身份的恩典”,是以色列人蒙恩的印记,也是我们信仰的身份标识。

第四个“都吃了一样的灵食”——吗哪是神供应的凭证。旷野中无粮可吃时,神“从天上降下粮食”(出16:4),每日的份量恰到好处,显明他们的生存全然倚靠神。对我们而言,“灵食”就是神的话语——“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太4:4)。每日读经、默想,就是领受神的供应,让属灵生命得以饱足。这“供应的恩典”,是以色列人蒙恩的滋养,也是我们灵性成长的源泉。

第五个“都喝了一样的灵水”——磐石出水是神信实的彰显。以色列人在玛拉、利非订干渴时,神使磐石出水满足他们(出15:23-25;17:6)。保罗特别指出“那磐石就是基督”,并非说磐石是基督本身,而是预表基督是“活水的泉源”(约4:14),能满足我们一切属灵的干渴。这“信实的恩典”,是以色列人蒙恩的保障,也是我们今日经历神信实的应许。

这“五个都”串联起以色列人蒙恩的全貌:同在、救赎、身份、供应、信实,无一不是神主动的恩典。保罗说“我不愿意你们不晓得”,正是要我们清楚:我们所领受的恩典,从来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具体、真实、丰盛的事实。

然而,保罗用一个沉重的“但”字,揭开了令人心痛的转折:“但他们中间,多半是神不喜欢的人,所以在旷野倒毙。”(林前10:5)“多半”二字触目惊心——这不是少数人的失败,而是大多数人的结局;不是偶然失足,而是对恩典的轻慢与悖逆所致。

回顾以色列人在旷野的表现,他们的失败轨迹清晰可见:

刚过红海,就在玛拉因“水苦”发怨言:“你们为什么将我们从埃及领出来,使我们和我们的儿女并牲畜都渴死呢?”(出15:24)——忘记了神刚拯救他们脱离法老的辖制,转眼就质疑神的带领;

领受吗哪后,竟怀念埃及的“肉锅”:“谁给我们肉吃呢?我们记得在埃及的时候,不花钱就吃鱼……现在我们的心血枯竭了”(民11:4-6)——嫌弃神的恩典“不够好”,将神的供应视为理所当然;

摩西上山领受律法时,他们竟造金牛犊跪拜:“起来,为我们作神像,可以在我们前面引路”(出32:1),甚至在偶像面前“坐下吃喝,起来玩耍”(出32:6)——将神的恩典当作放纵的资本,用虚假代替真理;

窥探迦南后,因十个探子的恶信就“哭号”“抱怨”,甚至想“立一个首领回埃及去”(民14:1-4)——宁愿回到为奴之地,也不愿信靠神的应许。

这些表现指向一个根源:他们把神的恩典当作“理所当然”,把神的同在当作“可有可无”,把神的诫命当作“束缚自由”。这正是保罗所说的“恩典中的潜藏危机”——危机不在恩典本身,而在人对恩典的态度;不在神的供应不足,而在人的心渐渐麻木。

今天的我们,是否也在重复这样的错误?享受教会聚会却把祷告当作应付,领受基督救赎却在生活中“随从今世的风俗”(弗2:2),拥有圣经光照却在试探中先计算自己的利益。正如有人说:“信仰最大的危险,不是在旷野中看不见神的恩典,而是在恩典中渐渐看不见神。”这“看不见”,就是恩典中最可怕的危机。

“鉴戒”:历史对今日的提醒

保罗说:“他们遭遇这些事,都要作为鉴戒……”(林前10:11上)“鉴戒”原文意为“路标”或“警示”,即通过前人的经历,为后人指明道路、提醒危险。这“鉴戒”对我们有三个重要提醒:

第一,恩典越大,责任越重。以色列人领受空前的恩典——神亲自带领、供应、救赎,因此对神的责任也格外重大。神赐恩典不是让我们“躺平”享受,而是要我们“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可12:30)。今天的我们领受了更丰盛的恩典:基督道成肉身、钉死十架、复活升天,赐下圣灵作保惠师,将来还要接我们进入永恒。这份恩典远超以色列人所领受的,因此责任也更重:要“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罗12:1),要“彼此相爱正如基督爱我们”(约13:34),要活出光盐的人生(太5:13-14)。

第二,警醒是持守的前提。以色列人的失败始于“不知不觉”:从小小的抱怨到大大的悖逆,从对吗哪的不满到对神的怀疑,从想“有具体偶像可拜”到彻底忘记耶和华。这提醒我们,信仰持守需要时刻警醒。彼得说:“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前5:8)我们需时刻省察:是否在享受恩典时忘记感恩?是否在顺境中远离神?是否在与世俗交往中妥协原则?就像行走悬崖边的小路,稍一疏忽就可能坠落;信仰路上,稍一松懈也可能陷入危机。

第三,历史的结局是未来的预表。以色列人“多半倒毙旷野”,没能进入应许之地,是对“悖逆者”的警示;而迦勒和约书亚“专心跟从耶和华”(民32:12),最终进入迦南,是对“顺服者”的应许。保罗说:“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着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加6:7-8)这原则同样适用于我们:在恩典中警醒、试探中持守,必得着神预备的“天上的基业”(彼前1:4);在恩典中麻木、试探中妥协,可能像以色列人一样错失应许。

弟兄姊妹,以色列人的故事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写给今天的我们;他们的失败不是别人的教训,而是我们当警惕的危险。神的恩典从未改变,人的软弱也从未消失,但神的信实始终如一——祂愿我们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在恩典中警醒持守,避免“倒毙旷野”的遗憾,直奔“永恒的应许之地”。

愿我们如诗人所说:“耶和华啊,求你使我晓得我身之终,我的寿数几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长……唯有看清生命的短暂和恩典的宝贵,才能在恩典中警醒,在试探中持守,最终得着神所预备的得胜。

二、 试探本质:妥协背后的致命陷阱(林前10:6-10)

“这些事都是我们的鉴戒,叫我们不要贪恋恶事,像他们那样贪恋的;也不要拜偶像,像他们有人拜的,如经上所记:‘百姓坐下吃喝,起来玩耍。’我们也不要行奸淫,像他们有人行的,一天就倒毙了二万三千人;也不要试探主(‘主’有古卷作‘基督’),像他们有人试探的,就被蛇所灭;你们也不要发怨言,像他们有发怨言的,就被灭命的所灭。”

鉴戒的目的:识破试探的伪装

保罗在回顾以色列人的旷野失败后,紧接着用“这些事都是我们的鉴戒”点明核心——历史不是封存的故事,而是照进现实的镜子。“鉴戒”一词原文含“前车之鉴”的意味,既是提醒“不要重蹈覆辙”,更是揭露“试探的共性”:它从不以“狰狞面目”直接出现,而是裹着“合理的欲望”“微小的妥协”“暂时的好处”的外衣,一步步将人拖入陷阱。

以色列人的五种过犯——贪恋恶事、拜偶像、行奸淫、试探主、发怨言,看似各不相同,却共享一个致命逻辑:从“微小偏离”到“彻底悖逆”。就像温水煮青蛙,起初的妥协让人觉得“无伤大雅”,直到彻底失去挣脱的力气。保罗列举这些事,不是要我们陷入“恐罪焦虑”,而是要我们看清:试探的本质,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以神为中心”的渐进替代;妥协的危险,是“一步步放弃原则”最终“失去信仰根基”。

五种过犯的陷阱:妥协如何蚕食信仰

保罗所列的五种过犯,如五把钥匙,解锁了“试探设阱”的运作机制。每一种过犯都是“试探-妥协-跌倒”的完整链条,让我们看见信仰如何在“不经意”中被蚕食。

1. 贪恋恶事:欲望失控是堕落的起点

“不要贪恋恶事,像他们那样贪恋的。”这里的“贪恋”,不是“正常的需求”,而是“对不该有的事物的过度渴求”。以色列人在旷野不满足于吗哪的供应,反而怀念“埃及的肉锅”(民11:4-6),本质是“让欲望凌驾于神的供应”——神的恩典明明足够,却因“不够合自己心意”而抱怨。

试探在此设下的陷阱是:用“不满足”包装“不感恩”。它让我们觉得“多要一点没关系”“追求更好是应该的”,却不知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就会从“想要”变成“强求”,从“求好”变成“贪恶”。今天的我们,是否也在贪恋“不义之财”“虚名浮利”“肉体享受”?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欲望,正是试探的诱饵——当我们为满足欲望而“稍微放宽原则”,就是妥协的开始。

2. 拜偶像:用替代物窃取神的荣耀

“也不要拜偶像,像他们有人拜的,如经上所记:‘百姓坐下吃喝,起来玩耍。’”以色列人造金牛犊时,声称“这是领我们出埃及地的神”(出32:4),却在偶像面前“吃喝玩耍”——将敬拜变成满足肉体的借口。偶像的本质从不是“木头石头”,而是“人亲手造来替代神的事物”:可以是金钱、事业、家庭,甚至是“美好的理想”,只要它被放在“必须优先于神”的位置,就成了偶像。

试探在此的陷阱是:用“实用主义”替代“绝对信靠”。它告诉我们“这个能给你安全感”“那个能让你幸福”,却隐瞒了“偶像会索取你全部精力”的真相。就像有人把“成功”当作偶像,为了晋升而妥协诚信,为了业绩而牺牲家庭——起初只是“想过得好一点”,最终却成了“成功的奴隶”。以色列人的悲剧在于:他们用看得见的“金牛犊”,替代了看不见却真实同在的神;我们的危险则在于:用“世俗的标准”,替代了圣经的真理。

3. 行奸淫:属灵不忠必致生命败坏

“我们也不要行奸淫,像他们有人行的,一天就倒毙了二万三千人。”这里的“奸淫”不仅指肉体不洁(如民25章以色列人与摩押女子行淫乱),更指“属灵的不忠”——与世俗罪恶联合,背离与神的约。神常以“婚姻”比喻与选民的关系(耶2:2),而“奸淫”就是对这盟约的背叛。

试探在此的陷阱是:用“暂时的欢愉”掩盖“永恒的亏损”。以色列人因与外邦女子行淫乱,连带陷入偶像崇拜(民25:2),本质是“为肉体欢愉牺牲属灵忠贞”。今天的我们,是否也在“与世俗妥协”中犯属灵的奸淫?为了“融入圈子”而参与不荣耀神的活动,为了“避免冲突”而隐瞒信仰立场,为了“眼前利益”而违背圣经原则——这些“与世界和好”的妥协,看似“聪明灵活”,实则是对神的不忠,最终必像以色列人一样,承受“生命败坏”的后果。

4. 试探主:用怀疑挑战神的信实

“也不要试探主,像他们有人试探的,就被蛇所灭。”以色列人在玛撒和米利巴质疑“耶和华在我们中间吗?”(出17:7),明明经历过红海分开、吗哪供应,却故意用“缺乏”试探神是否真的同在。这种“试探”不是“寻求印证”,而是“以不信的心挑战神的主权”——要求神按我们的逻辑行事,否则就否定祂的信实。

试探在此的陷阱是:用“理性主义”否定“信心的超越性”。它让我们觉得“神若真的爱我,就该按我的方式帮助我”,却忘记“神的道路高过人的道路”(赛55:9)。当我们在困境中抱怨“神为什么不回应”,在选择中试探“我这样做神会惩罚吗”,本质上是将神当作“可操纵的工具”,而非“当敬畏的主”。以色列人被蛇所咬(民21:6),正是“不信的恶心”结出的苦果——怀疑一旦生根,必长出悖逆的枝叶。

5. 发怨言:抱怨背后是对神主权的否定

“你们也不要发怨言,像他们有发怨言的,就被灭命的所灭。”以色列人的怨言贯穿旷野之路:抱怨水苦、抱怨没肉、抱怨路途艰难……这些怨言看似是“对环境的不满”,实则是“否定神的带领”——否定祂的安排是美善的,否定祂的智慧是充足的,否定祂的主权是绝对的。

试探在此的陷阱是:用“情绪发泄”替代“信靠顺服”。它让我们觉得“抱怨是正常的”“有情绪就该说出来”,却不知抱怨的本质是“以自我为中心”——要求神按我们的时间表、按我们的期待行事。就像一个孩子得到礼物却抱怨“不是想要的款式”,背后是对父母爱的怀疑和对自我“主权”的夸大。以色列人因怨言被“灭命的所灭”(民11:33),不是神“小气”,而是因为怨言暴露了他们“不相信神是良善、信实、智慧的”——这是对神根本性的背叛。

陷阱的共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渐进替代

五种过犯虽表现不同,却指向同一个核心:用“自我主权”替代“神的主权”。这正是妥协陷阱的本质:

- 起初是“稍微迁就自己”(“这次算了,下次注意”),

- 接着是“模糊是非标准”(“大家都这样,神会理解的”),

- 然后是“接纳世俗价值观”(“信仰不必太较真,融入世界更重要”),

- 最终是“彻底背离神”(“神的话不适合现在的我”)。

以色列人从“蒙恩的子民”到“倒毙旷野”,正是这样一个过程。他们不是突然“决定背叛神”,而是在一次次“小小的妥协”中,渐渐将“神的位置”让给了“自己的欲望”“眼前的好处”“世俗的标准”。

今天的我们,是否也在重复这样的轨迹?把“教会聚会”让给“工作加班”,把“读经祷告”让给“刷手机娱乐”,把“爱人如己”让给“精致利己”……这些“看似必要的妥协”,实则是在为试探“让开道路”。就像一座堤坝,若允许“小裂缝”存在,最终必被洪水冲垮;信仰的防线,若容忍“小妥协”存在,终将被试探攻破。

今日的警惕:守住“不妥协的底线”

保罗说这些事“都是我们的鉴戒”,不是要我们活在恐惧中,而是要我们建立“清醒的防线”。试探的陷阱从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微小妥协”的纵容;试探的诱惑也并非无法抵挡,只要我们守住“以神为中心”的底线。

- 当“贪恋”涌来时,问自己:“这是否超越了神的旨意?我是否在用欲望替代感恩?”

- 当“偶像”浮现时,问自己:“这是否占据了神应得的位置?我是否在用事物替代对神的信靠?”

- 当“妥协”诱惑时,问自己:“这是否违背了圣经的原则?我是否在用‘灵活’掩盖‘不忠’?”

弟兄姊妹,以色列人的故事不是“古人的失败案例”,而是“写给我们的警示书”。神允许试探临到,不是要看见我们跌倒,而是要我们在“拒绝妥协”中显明对祂的信靠;祂让我们看见陷阱的危险,正是要我们紧紧抓住祂的应许。

愿我们像大卫王所说:“我将你的话藏在心里,免得我得罪你。”(诗119:11)用神的话语作“盾牌”,用谨慎的心作“防线”,在每一次试探中拒绝妥协,在每一次诱惑中持守信仰——这正是胜过“致命陷阱”的关键,也是“试探中持守”的见证。

三、得胜力量:信实应许的出路保障( 林前10:11下-13)

“……并且写在经上,正是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所以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

从“鉴戒”到“应许”:真理的递进

保罗在列举了以色列人的历史鉴戒、剖析了试探的致命陷阱后,笔锋转向了充满盼望的应许。他没有让我们停留在“警惕失败”的焦虑中,而是将我们的目光引向“如何得胜”的根基——这正是神的智慧:先让我们看清危险,再给我们胜过危险的力量;先让我们认识自己的软弱,再向我们显明祂的信实。

这些事……正是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林前10:11下),这里的“末世”不是指世界的终点,而是指“从基督降世到再来的时代”——我们与哥林多信徒同处这个时代,以色列人的故事不仅是“他们的历史”,更是“我们的警示”。但“警戒”的目的不是让人恐惧,而是让人清醒——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林前10:12)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醒那些“自认为刚强”的人:没有谁是“刀枪不入”的,哪怕我们领受了再多恩典、经历了再多得胜,若失去谨慎,依然可能陷入试探的陷阱。

正是在这样的清醒中,保罗引出了得胜的核心——不是人的能力,而是神的应许。从“鉴戒”到“谨慎”,再到“应许”,保罗的逻辑层层递进:认识历史是为了警惕现在,保持谨慎是为了预备接受神的帮助,而神的应许则是得胜的终极保障。

应许的核心:神的信实与“可受的试探”

保罗用三句话,为我们展开了“得胜应许”的全貌,每一句都直指“神的信实”这一核心:

1. “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试探有界限,而非无限

“无非是人所能受的”,不是说试探“不痛苦”“不艰难”,而是说它“并非超出人的承受极限”。神没有应许我们“不受试探”(耶稣也曾受试探,参太4:1-11),但祂应许试探“有边界”——就像一条河流,无论涨得多高,都不会漫过神所设定的堤岸。

以色列人在旷野的试探,看似“无法承受”:追兵的BP、干渴的煎熬、饥饿的折磨……但神始终让试探“止于可受的范围”,并在其中预备出路(如打败仇敌、磐石出水、吗哪供应)。今天的我们也是如此:职场的压力、关系的矛盾、欲望的诱惑,或许让我们痛苦挣扎,但神从未允许“压垮人的试探”临到——祂知道我们的软弱,也限定了试探的程度。

2. “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神的信实是界限的保障

试探的“界限”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神的信实”划定的。“信实”原文意为“言行一致、始终如一”,即神所应许的,必成就;祂所设定的,必坚守。以色列人虽多次悖逆,但神的信实从未改变:祂始终带领他们,始终供应他们,始终等候他们回转。

对我们而言,“神的信实”意味着:祂不会让我们独自面对超出能力的试探。就像父母不会让孩子搬运远超其力量的重物,神也不会将“我们扛不动的担子”加在身上。当我们觉得“快要撑不住”时,要知道这不是神的疏忽,而是祂在提醒我们:“不要靠自己,要靠我。”祂的信实,就是我们在试探中“不被压垮”的保障。

3. “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出路是应许的具体体现

“开一条出路”,不是“让试探消失”,而是“在试探中预备可行的道路”。这“出路”可能是一个意念的提醒(“这不对,要拒绝”),可能是一个环境的转机(“有机会离开诱惑的场景”),可能是一句经文的安慰(如雅歌姊妹读到的林前10:13),也可能是他人的帮助(如教会弟兄姊妹的劝勉)。

这“出路”的特点是“及时且合用”:它不会早到让我们忽略试探的警醒,也不会晚到让我们陷入无法挽回的跌倒。以色列人在红海前看似“无路可走”,神却为他们分开海水;在干渴时看似“无水可喝”,神却让磐石出水。今天的我们,无论面对什么试探,都可以确信:神已经预备了“能忍受得住”的出路,只要我们愿意跟随祂的引导。

得胜的关键:信靠神的应许,踏上预备的出路

保罗的应许不是“自动得胜”的保证,而是“凭信得胜”的邀请。得胜的力量不在我们的决心或能力,而在“对神信实的信靠”——相信祂的应许必成就,相信祂的出路必可靠,进而选择踏上那条祂预备的道路。

1. 承认自己的软弱,放下“靠自己站稳”的骄傲

保罗说“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林前10:12),正是提醒我们:“自以为刚强”是跌倒的开端,“承认软弱”才是得胜的起点。以色列人跌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估自己的能力(如“我们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民14:44),却忘记依靠神。

今天的我们,若认为“自己能抵挡试探”“不会犯那样的错”,就可能失去警惕,陷入骄傲的陷阱。真正的信靠,是先承认“我靠自己随时会跌倒”,再转向神:“求你用你的信实扶持我。”

2. 持守神的话语,让应许成为试探中的“指南针”

神的应许不是抽象的安慰,而是具体的指引——藏在心里的经文,会在试探来临时成为“出路的路标”。雅歌姊妹在挣扎中,正是因为林前10:13的经文“如光照亮内心”,才坚定了拒绝虚假宣传的决心。

我们若平时不读经、不默想,试探来临时就会像“没有指南针的旅人”,看不清神预备的出路。唯有将神的话“存在心里”(诗119:11),才能在诱惑中分辨方向,在挣扎中得着力量。

3. 顺服神的引导,主动踏上那条“看似艰难的出路”

神的“出路”往往不是“最轻松的路”,而是“最合祂心意的路”。就像雅歌姊妹的选择:拒绝虚假宣传意味着失去晋升、得罪客户,这条“出路”看似艰难,却是神所预备的“得胜之路”。以色列人“走红海干地”也比“退回埃及”更艰难,但那是神的出路。

“忍受得住”不是被动承受,而是主动顺服:在“想妥协”时选择“持守原则”,在“想抱怨”时选择“感恩等候”,在“想放弃”时选择“信靠跟随”。这顺服或许带来暂时的损失,却必得着永恒的得胜。

应许的终极指向:彰显神的荣耀

神为何要在试探中为我们预备出路?不仅是为了让我们“不跌倒”,更是为了让我们在“得胜的过程中”彰显祂的荣耀。当雅歌姊妹拒绝虚假宣传时,同事因她的坚持而好奇“是什么力量”,这正是“出路”带来的见证——试探中的得胜,会成为世人看见神信实的窗口。

以色列人的历史、哥林多信徒的处境、我们今天的经历,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试探的存在,不是为了显明我们的失败,而是为了显明神的得胜;“出路”的预备,不是为了让我们逃避试探,而是为了让我们在其中经历神的信实。

弟兄姊妹,面对试探,我们不必恐惧,因为神的应许从未落空;我们也不必骄傲,因为得胜的力量不在自己,而在信实的神。让我们记住:试探或许难免,但出路必然存在;软弱或许真实,但神的信实更可靠。只要我们持守对祂的信靠,踏上祂预备的出路,就必在“试探中持守”,最终在“信靠里得胜”。

愿我们都能像诗人所说:“耶和华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要投靠在祂的翅膀底下,祂的诚实是大小的盾牌。”(诗18:2、30)让神的信实成为我们的盾牌,让祂的应许成为我们的力量,在每一次试探中得胜,彰显祂的荣耀。

结论:

各位长辈、亲爱的弟兄姊妹:当恩典临到时,不忘记“这是神的恩赐”,以敬畏心珍惜;

-当试探来临时,不高估“自己的刚强”,以谨慎心防备;当道路艰难时,不怀疑“神的信实”,以信心踏上祂预备的出路。最后,让我们以《哥林多前书》10:13的应许彼此劝勉:“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 愿我们在这条“持守与得胜”的路上,始终牢记:我们的得胜,不在于自己有多刚强,而在于神有多信实;我们的持守,不在于环境有多顺利,而在于对神的信靠有多坚定。

如此,我们必能在这个充满试探的世界中,活出“在世而不属世”的见证,让世人看见:跟随耶稣的人,虽经风雨,却因信靠而稳行高处;虽遇试探,却因持守而终得得胜。愿主的话常存在你我心中,直到永远。阿们,我们一起低头祷告。


好评:
严是爱的言说
202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