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文:诗篇十九1—2
引言
今天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中秋节,是一个重视团圆的节日,愿我们在各自的家中都有一个美好的团聚。基督徒如何过好中秋节?圣经里面没有记载中秋节,如何在信仰本土化、中国化中,藉着文化传承信仰和中国文化?我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基督信仰里的中秋节——在信仰和文化传承中思考中秋节》。
对于基督徒来说,我们常常纠结于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到底过哪个节?该不该过节?诗19:1—2节记载:“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在中国人的概念里面,上天是在上面的,怎么会有诸天?在古老的文化概念中认为天方地圆,但圣经启示“诸天述说神的荣耀”,说明人的认知也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进行的,世界的认知是随着人知识的增加而逐渐认知。上帝的启示也是渐进式的,透过以色列民将他的旨意渐渐的开启。“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提后三16),圣经是神借着人表达他的旨意,神不仅对圣经的启示是渐渐的,在圣经以外也有普遍恩典的启示。
一、中秋节的起源与演变:普遍恩典的文化印记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月神崇拜和农耕庆典。在中国的文化之中,首先就是祭月,把月亮当做神来敬拜。据《礼记》记载,帝王有“春朝日,秋夕月”的礼仪,春天朝着太阳敬拜,仰望太阳使万物生长;秋天是收成的季节,就祭拜月亮,这是表达对自然力量的敬畏。这一习俗逐渐从贵族阶层流传至民间,在唐代被定为节日,宋代以后中秋节成为与春节齐名的重要传统。其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宇宙秩序、家庭伦理的重视,如《周礼》中“仲秋之月养衰老”的记载,表明中秋节强调敬老和感恩,以后逐渐认识到对家庭的团圆,形成了历史的脉络。
从基督教中国化的视角看,中秋节的演变彰显了上帝的普遍恩典。上帝透过自然规律与人文伦理,在中华文化中预备了接受福音的土壤。月亮作为受造之物,其周期性的圆缺本为见证神的信实(创一14-16),而古人对团圆的渴望,实则反映了人类对与上帝和好的深层向往。
二、中秋习俗的信仰内涵:从文化符号到属灵寓意
中秋习俗中有三个符号:赏月、团圆、感恩,如何从文化符号认识到属灵寓意呢?
1、赏月:仰望造物主而非受造之物
赏月是中秋的核心习俗,古人通过月亮祭月的寄托对圆满的期盼。古有“嫦娥奔月”是人们对美好的一种向往,现实中一个女子很难奔向月亮,当女子在社会上受到打击之后,认为月亮是圣洁的地方,想象自己变成嫦娥飞到月亮上去。
我们中华民族就有敬拜、寻找苍天的根源,北京天坛里面没有塑像,也没有画像,只有一个牌位,上面有“皇天上帝”四个字,皇天是最高的主宰,是皇帝敬拜的地方,皇帝成为天子,是天的儿子,中国大地称为神州,神的大地。我出生在曲阜,出了堂屋,左边是香台,后面有门神庙。过春节时,香台摆上三代祖先的牌位,最上面是“天下真宰”之牌位,比所有的牌位要高。这说明不仅中国的天子有祭天的习俗,在农村也有“天下真宰”之牌位,但我们都没有寻找到那位创造天地万物的真正主宰。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如果早晨能领悟到真道,就是到傍晚死也没有遗憾了。耶稣比孔子要晚五百多年,所以,让我们在赏月的历史中找到中华民族的根源。
但圣经明确提醒:“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申四19)。月亮本是神所造的“灯盏”,其光辉指向那真正的光——基督(约八12)。基督徒赏月时,当超越受造物本身,默想神的创造与大能,诗8篇记载:“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
2、团圆:从家庭团聚到神圣团契
在敬老的时候会想到老人,我每逢想到母亲的时候,还会流泪,因我的信仰、生活、品格的塑造都是受母亲的影响,母亲去世我很遗憾,但我们在基督里有盼望。“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帖前四16—17节)。耶稣教导关于浪子的比喻(路十五11-32),每个人都活在骄傲、犯罪,远离神像浪子一样,但天父却像那位慈爱的父亲一样,等待着浪子的回家。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强调家庭和睦;圣经同样重视家庭关系,更指向在基督里的终极团圆。在我们民族的习俗里,不仅中秋节有团圆,春节更注重团圆,反思:我们在重视家庭团聚的时候,是否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做出努力,让我们在民族复兴的大家庭中,为人类共同体的筑牢贡献我们的力量,这是我们远大宏伟的目的。如何实现?应该重视家庭的团聚,扎根在中华民族的节日里,基督教才能推进本色华、本土化、中国化,才能带着中国化走出去。
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一味的索取,而不愿分享,但基督教讲神就是爱,爱就是最贴切的,要从内心出发,要有实际的行动,不仅与人之间要有互动,还是否能探望那些软弱的、弱势的、困难的群体呢?爱是恒久忍耐,永不止息,这是神的爱,人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真正的团圆是人与上帝关系的修复。基督徒在家庭团聚中,应活出“彼此相爱”的见证(约十三35),并引导家人思念那“更美的家乡”(来十一16),活出基督徒应有的样式。
3、感恩:丰收庆典与上帝供应
中秋节与丰收庆典紧密相连,古人通过祭月表达对自然的感恩。圣经教导:“凡事谢恩”(帖前五18)。农作物丰收是上帝普遍恩典的体现(太五45),基督徒过中秋时,可借此机会为上帝的供应献上感谢,如《威斯敏斯特小教理问答》所言:“人的首要目的是荣耀神,以他为乐,直到永远”。
三、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鉴路径
1、批判性继承:去除迷信,升华价值
中秋节历史中掺杂了祭月、拜偶像等习俗(如嫦娥崇拜),这些与基督教一神信仰冲突。但基督教中国化不是全盘否定文化,而是“以真理的仁义和圣洁”更新文化(弗四24)。例如,将“月饼”从祭品转化为分享爱心的媒介,或通过诗词朗诵(如杜甫《月夜》与诗篇8篇对比),展现中西文化对神圣的共同追寻。
传统节日也是演变过来的。如圣经十条诫命中记载:“当守安息日”,今天的我们还守安息日吗?安息日是旧约圣经对以色列民的要求,今天我们不再守安息日。中华的文化也在不断更新,基督教如何在信仰里更新呢?要去除迷信,升华价值。面对东方闪电、韩国新天地等异端邪教的影响,我们要积极抵制异端邪教的渗透,在传统节日中皈依到正确的信仰中,在批判中继承。
2、实践性融合:教会活动与文化节日结合
近年来,中国教会积极探索传统节日与信仰实践的结合。如太原市基督教两会举办“团聚中秋·共表主爱”活动,通过祷告、赞美、分享见证,将团圆升华为“主内一家”的团契;杭州市基督教两会的“之江同心·传统文化讲堂”则对比中秋诗词与圣经诗歌,凸显团圆、感恩的普世价值。我们教会也在清明节给烈士扫墓,这些实践体现了“基督教中国化”不是口号,而是扎根文化的生命见证。
如何推动基督教中国化,让我们一起构建中国化的基督教信仰,这是我们今天值得深思的。借着中秋节,构建一个合乎基督教的中秋节,在信仰中过好中国民族的节日。我也在思考,如何推进茶文化与基督教中国化之间的互融互通,撰写了书籍《茶文化与基督教中国化》,以茶文化为抓手,推进基督教中国化。
3、神学性建构:从“月亮崇拜”到“基督中心”
月亮在中华文化中象征圆满、永恒,基督教指出:唯有基督是“真光”(约翰一9),也是“永久的山”(弥四7)。中秋的月亮可引申为对基督再临的盼望——那日,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实现终极的团圆(启二十一4)。因此,中秋不仅是怀旧之旅,更是朝向永恒的望乡之旅。
四、结语:在月圆之夜仰望永恒之光
中秋节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内涵与基督教信仰并非对立。通过批判性继承和实践性融合,我们可以将这一节日转化为见证福音的契机:赏月时思想造物主的荣耀,团圆时实践基督里的相爱,感恩时颂赞上帝的供应。愿我们在这“月圆人圆”之夜,不仅享受世间亲情,更渴慕那真正的光明——主耶稣基督,并盼望着他再来时那永远的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