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只知索取的人
作者:李荣表
2025-10-15  

 

我在与外地信徒交往的过程中,就遇见许多只知索取,根本不懂得回报与感恩的人,一旦你满足不了他的请求,立即破口大骂的都有。谨将李牧师的这篇文章与肢体们分享,让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警惕那些只知索取的人。

经文:帖后3:10

今天,我想与大家一同思考一个贴近生活、却又触及人心的问题:那些总是默默付出、真心关怀他人的人,如何才能不被一味索取的人所消耗?也就是说,我们要警惕那些喂不熟的白眼狼。现实中,确实存在这样一类人——他们习惯索取,却很少懂得回报。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需要,而对他人的付出视若无睹,甚至将别人的善意视为理所当然。这样的关系,久而久之,会让付出者感到疲惫与失落,甚至动摇对善良的坚持。正如一句古语所提醒的:“若有人不肯劳作,就不该进食。”这话并非冷漠,而是对一种健康关系的守护。只知索取的人,不懂得付出,不懂得感恩,在不知不觉间,消耗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温暖,让付出的一方陷入困惑与无力。

然而,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收回善意的手。恰恰相反,真正的善良需要智慧的引导。我们既要愿意分担他人的重担,也要懂得每个人终究要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正如一位保罗所言:“我们要互相担当重担,但也要各自负起自己的担子(参加6:2)。”这其中,蕴含着一种平衡的智慧——付出,但不耗尽自己;关怀,却不失边界。

那些真正懂得关怀他人的人,往往也懂得适时退后、自我修复。他们明白,持续地付出需要内心的源泉不断被滋养,而不是无止境地透支自己。真正的给予,是出于内心的丰盈,而非勉强或畏惧;是带着清醒的善意,而非盲目的牺牲。

那么,如何在善待他人的同时,也守护好自己的心灵?

首先,在回应他人的请求之前,不妨静心自问:“我的这份付出是出于真诚的关怀,还是出于某种压力或期待?”人心中常有难以察觉的动机,唯有诚实地面对,才能让善意更纯粹。

其次,学会分辨真实的需要与无止境的要求。有些人如饥似渴,总在说“给我,再给我”,却从未满足。我们应当思考:对方的困境是否真实存在?他们是否已尽力?我们的帮助是扶持,还是助长了依赖?

再者,设立界限并非冷漠,而是一种责任。正如溪流有岸,我们的善意也应有度。当付出开始威胁到自己的身心健康,或影响到对其他重要责任的承担时,学会温和而坚定地说“不”,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善待自己与他人。

最后,不要因遇到不知感恩的人而关闭心门。保持善良的热忱,不为他人的反应所动摇,才能让内心的光芒持久不熄。只要我们扎根于内心的力量与清明,便不会因外在的消耗而枯竭。

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既心怀慈悲、又保持清醒的人。我们乐于伸出援手,包扎他人的伤口,但也懂得不在无尽的索取中迷失自己。我们保持警醒,不是为了冷漠,而是为了让爱与善意如灯长明,既有光芒,也有灯油。

真正的慷慨,是向世界敞开胸怀,但同时始终不忘——我们也要走好自己该走的路,不负己心,不负此生。


好评:
主的爱
2025-10-14